我的书籍分为几大类:一类是专业书,数量最多。从精神分析到意象对话,从沙盘到绘画,占据了满满一壁墙。
我一直希望有一个大大的书房,可以让我自由自在的读书,现在终于实现了。对我而言:可以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书。最早的时候,大约九岁左右,我就开始阅读“水兵文艺”。那时父亲在部队是“一支笔”,家里的书橱里都是四大名著,世界名著,尽管我看不懂,但依然抱着厚厚的大头书不放,后来的“十月”“小说月报”都是我的启蒙老师。我有几本笔记本,专门记录看到的好词好句子,一笔一划的写下来并运用到作文里,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是一个很大的乐趣。
![](https://img.haomeiwen.com/i3320194/f6ecf05591ec975e.jpg)
后来父母怕我看书太多伤眼睛,台灯一亮就过来督促我睡觉。没有办法,我在早晨四五点钟就偷偷起床,把窗帘卷起一角,借着微弱的光亮继续看书,这样的结果导致了我在小学四年级就戴上了眼镜,从此再也没有摘下来过,青春期爱美的时候也后悔过,但慢慢释怀了,没有读过那么多书,怎么能妙笔生花写出美妙的文章呢?在爱美和写作之间,我当然选择后者。后来慢慢长大,知道事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事物的背后都是矛盾统一的,就更不以为然了。
第二类书是文艺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几乎都全了。学习心理学以后,越来越感觉人文的东西很重要,一个无法理解共情别人的咨询师,即使掌握了再多的专业知识,也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阅读大量的文艺作品,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看尽世间百态,这样的“纸上谈兵”对一个专业人员来说也是必需的一门功课。
![](https://img.haomeiwen.com/i3320194/7c9e77f5cc2818aa.jpg)
最后一类是娱乐放松书籍,我看得最多的是东野圭吾这样的推理小说。它可以让我沉浸在一个未知的世界,不知道故事下一步的发展究竟是什么,让我时刻保持着一份好奇心。就在昨晚凌晨,我醒了后想起“沉睡的人鱼之家”还有结尾没有读完,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花了一个半小时读完后才放心的睡觉。其实看这类书也有功利的一部分在里面:作者构思的框架为什么这么巧妙?怎么我这样的笨脑筋总是猜不透整个故事的结局?如果让我来写故事,可以借鉴怎样的手法呢?从这点来说,东野圭吾也算是我的老师了。
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书,甚至包括女儿的口袋书也翻过。我从来不认为一个女人喜欢看书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这和喜欢逛街,喜欢美食,喜欢做饭异曲同工,只是个人的喜好而已,谈不上高度和深度。何况喜欢看书的女人其他方面就精力有限了,可能做不出精致的饭菜,可能更多的沉浸在精神世界忽略人际关系,也可能有其他的不足。尽管书籍可以提升一个人内在的气质和修养,但对于烟火人生而言,显然也有很多其他需要关注的地方,而不仅仅是读书。
这就时刻提醒我,读书切不可读成死书,读成“死人”,读成一个死气沉沉的人,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人。读书,应该使人更加有灵气,有思想,生活的更加有乐趣,对这个世界永远保有好奇心和敬畏。
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四年级的我偷偷卷起窗帘的那一刻,父母就应该给我一顿胖揍,至少让我可以不再戴着这副离不了的眼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