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寄邹谦之书》其三,文虽短,内容丰富,特别是对一下几点,更有感悟。
其一,关于“还淳返朴”,在《寄邹谦之书·其三》中,阳明先生赞谦之与近代儒生不同。近儒有“雕饰之习”,邹谦之所记的记文却是“整严精确”,直抒“胸中实见”,这也正是阳明先生一直强调的“诚”。
先生本身是明朝大儒,继承并发扬孔孟之道,他对弟子徐爱说过,“孔子述六经,惧繁文之乱天下,惟简之而不得,使天下务去其文以求其实。”意思是,孔子当年把六经的内容进行精简编纂,是因为担心华美的辞藻会迷惑天下人的心智,因而倡导行文应当精炼、朴实、真挚,让天下人都能求真尚朴。
其二,先生谈到“良知”是如此真切简易,无论圣愚,“一提便省觉”,因为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这是与生俱来的根本智慧,即人人都可达到“良知”的境界。所谓“世儒尚有致疑于此,谓未足以尽道者,只是未尝实见得耳”,人们之所以有怀疑,是因为自己还没有真切地笃行,所以就不能亲证而已。
人人心中都有无尽宝藏,这份宝藏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潜能,只是被不明与贪欲所遮蔽,因而这份宝藏就得不到开发,生命状态就难以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与跃升。
其三,经典问答。有人请教阳明先生:
“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阳明先生则回应道:
“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
一样的文字,从问号到感叹号,成就了恰如其分的一问一答。
阳明先生痛心于当时的人们轻看了“良知”二字,把致良知当作“光景”把玩,却不着实用功,因而就以此种方式警醒对方。这与先生之前所谈“有事无事,只是这一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四,先生指出,后世大患,就在于“虚文相诳,略不知有诚心实意”。意思是,当时社会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家沉迷于华美虚饰的文辞之中,彼此不能以肺腑之言待之,使得整个社会虚伪成风。即便有些忠厚老实之人,受到社会上浮华浮躁之风影响,自己毫无觉察。没有了真诚的心,恐怕就连最基本的“忠”和“孝”都做不到。
阳明先生是在警示后学之士,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看透本质,回到原点,守住自己的“淳朴”质地,不要受浮躁的环境影响。
其五,怎么办?针对当时在读书人当中存在的“人心陷溺,祸乱相寻”的现状,阳明先生指出,对症之药就是诚心实意、返朴还淳。回到自己这颗心上,明心净心,建设心灵品质,提升格局和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