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科学机构花了76年的时间追踪了一些人的一生,他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能让人保持快乐和健康。
他们最终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能让人们更加有幸福感,而幸福指数也决定了健康指数,同时也决定了一个人是否长寿。而那些与家人关系更密切的人,则比那些离群索居的人更健康,也更幸福。
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幸福,与他人有关,与这个社会有关,更与陪我们走得时间更长的亲密的人有关。
01 我的幸福与父母有关
我一直都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可以说我的工作所需要的一个核心能力,就是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很显然,这是我的强项。
但是我却一直处理不好我的亲密关系,我与父母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
小的时候,用我父母的话来说,家里孩子多,你又总不“听话”,自然少不了挨骂挨打。
但我自己,则更愿意把原因归结为:父母表达爱的方式错了,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更爱我。
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所感受到的就是被“忽视”和“不被爱”。
这种“负面”的感受一直持续了很多年,即便是在成年后,我也一直把这种感受隐藏在心里,然后转化成对父母的“怨恨”。
都说孩子是最爱父母的,这话说的没错。在我内心深处,我深爱着他们,我曾无数次做梦梦到失去他们,然后伤心欲绝,醒来后发现眼泪浸湿了枕头。
我担心他们难过,害怕他们老去。小的时候,看到他们被邻居欺负,我会想去跟人拼命。
但这种爱,和需要爱却得不到爱的内心矛盾让我逐渐失去了“爱”的能力,也让我失去了感受“爱”的能力。
我开始把这份内心的缺失,试图通过向外寻求来弥补。
所以我的每一段感情,从开始到结束都惊人的相似:从“不敢爱”,到“接受爱”,再到拼命索取,最后痛失爱。
每一段恋爱的开始,我都会百般“刁难”那个疼爱呵护我的人,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证明他是爱我的,即便我不“听话”,他也仍然爱我。
但是遗憾的是,我一直没有遇到一个真正“懂”我,或者说有“能力”懂我的人。因为我也从来没去主动找那个真正懂我的人。我对“那个人”的标准只有一个:对我好,足够爱我。
02 我的幸福与伴侣有关
跟先生的相遇、相知到相爱,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
从一开始我对他的不“感冒”,到他对我超乎寻常的好,再到我的各种“作”。
记得第一次见他时,我们俩看完电影一起吃饭,吃完饭一起在咖啡厅又坐了很久。看到他真诚的眼神,我觉得他是“安全”的。
我跟他说了很多,说了我儿时的事,开心与不开心。我也第一次跟一个人坦露了那些我都没有跟自己说过的事情。我感觉我当时就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不被关注不被“爱”的小孩。而这个人,他关注我,而且只关注我。
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跟一个初次见面的陌生人说那么多。
或许是因为这个人给了我一种想倾诉的“安全感”,又或许是在我的潜意识里,我想让他成为那个人,那个能弥补我那部分缺失的人。
但是最终,他成为了那个人,但是他没有成为弥补我内心缺失的人。
他曾说:婚前“忍”,是因为不知道会走到哪一步,也就忍一时;婚后不再“忍”,是因为可能要忍一世。
他确实不再忍了,但同样,他也没有能力处理不忍带来的“后果”。于是,我们的矛盾因为他的不再忍而爆发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当初对彼此的欣赏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都消耗殆尽。
我们曾约定每一次争吵后都要有一个人主动道歉,当日的矛盾当日化解;我们曾约定“永远不要忘了往我们爱的池子里蓄爱”;我们还约定永远不要骂人,更不要动手打人……
但我们违背了所有“诺言”,我们彼此否定,相互诋毁…那些一起牵手畅想未来的美好瞬间仿佛在昨天,又仿佛是隔世。
每次在跟先生发生争执后,我都会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我该怎样才能让自己一直幸福?
我也在回忆,我有过幸福吗?是什么时候?
我想到了工作状态下得到他人肯定,取得各种成就时的幸福,因为在工作中我能得心应手的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在工作中我能找到自我价值;
我想到了跟宝宝在一起的每一个瞬间,看着她一天天的变化,一点点的成长,看着她睡着后可爱的小脸蛋时的幸福,那种幸福感是天然的,不加任何修饰的;
我想到了当初义无反顾的与先生走进婚烟时,他腼腆的跟我说:会包容我、爱我一辈子时的幸福,因为那时的我们还没有给彼此带来如此多的伤害。
就像他常感慨的那样:人生若只如初见...
03 我的幸福与他人有关,也与自己有关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很不幸,我属于后者。但所幸的是,我懂得了“自愈”,我懂得了从书本中寻求答案,我懂得了思考和自我反省,我懂得了幸福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可以自己去创造。
我也学会了感恩,感恩父母:在我自己经历了怀孕生子后,我逐渐体会到了父母曾经的不容易和太多无奈,这让我与父母的关系得到了改善;
我也学会了感恩先生,感恩他曾对我的好,这让我有能量包容他的“不好”。
我更学会了一份感情和一个家庭“经营”的重要性,这让我比先生之前更能“忍”。这种“忍”更多的承载了对家庭的渴望,对爱的渴望,对幸福的渴望。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潜在的影响确实存在,但它只是我们发现内在缺憾的路径,而不是我们因此让自己活得不幸福的借口。
内在的缺憾,由我们自己来弥补,而不是让他人替你弥补;幸福,与他人有关,更与我们自己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05858/e0489accf4d45dc8.jpg)
写在最后:
孩童时期,我们没有爱的能力,只能依靠他人的爱;但成年后,我们有足够的能量爱自己,爱他人,同样,也有能量来弥补曾经缺失的那一点点“爱”。
就像前几天我遇到一个物业的女孩,她跟我说:我们身体里本身就有爱,我们也具备”爱“的能力,我们要让爱流动起来。
是啊,就像无论我多么需要“爱”,我都能有源源不断的爱给到我的女儿,给到我创办的“个人成长营”的小伙伴们,他们也在反馈给我同样的爱,这份爱,一直在流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05858/0877b7d821dc9a1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