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淖坝”
文/五月石榴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其中“淖”音nào,与污,泥同,为污秽之意。
在我们方言里有一个词叫“淖坝”,就是天下雨后,门前大树下积水的水坑,因为过去山区没有水井,只有泉水,而山泉小,不够用,老百姓便在门前大树下挖一个土坑,等下雨了,收集雨水,可以洗衣服或和泥等非饮用用水,并一直沿用。现在有了自来水和水窖,淖坝都被填埋了,毕竟淖坝里的水不干净不卫生。
记忆中,淖坝旁最多的是女人们的笑声,雨后,大家相约在大树底下洗衣服,家长里短在这里交流着,孩子们戏水打闹其乐无群,可谓“淖坝文化”!
百度地名,有四川“小淖坝”,甘肃定西“大淖坝”,张北“汉淖坝”,沙湾“雪淖坝”等,起意可能与之同源!
俗语“淖坝多大鳖多大”,可见古时的淖坝有大有小,不但可以洗衣,还能养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