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写了篇总结2008-2018,我的外企十年路,收到了很多关注和赞,还有些小伙伴收藏了,着实意外又感动。其实那篇更侧重于个人心路历程,干货不多,为表感谢,这篇就写些真正的工作场景和建议,希望能给予即将进入外企或者对外企生态感兴趣的小伙伴一些启发,同时也特别欢迎外企前辈和同仁多提意见和修正。
通常所说的外企,是指一些外资跨国公司在国内的总部或代表处,主要集中在帝都和魔都,国别属性主要有美企,日企,韩企和一些欧洲企业,如德企,瑞典企,挪威企业等。各行各业都有外企,个人生活常见的产品的企业知名度通常更高,比如IT业的hp,IBM,快销品的P&G,汽车类的BMW,通讯类的爱立信,生活类的IKEA,医药类的BAYER(拜耳)等等。
说到医药类,插个题外话,可能这个领域比较特殊专业性又高,所以外企知名度不高,我自己甚至在有朋友进入这个领域之前都不知道治感冒的“白加黑”和抗过敏的“开瑞坦”是拜耳的,捂脸。
我自己基本就在IT圈和通讯圈。之所以用圈这个词而不是行业,也是我觉得它更有画面感。因为呆久了经常会发现很多同事的工作经历都有交集,比如曾经是前同事,或者a的老板也做过b的老板之类的。这其中有人脉的因素,也有某一行业只有几家外企的现实。
当年大家都奔着外企去,无非就是以下几方面:薪酬福利,工作环境,企业氛围,职业视野。
先说薪酬福利方面,当年的外企人收入确实高于同岗位社会平均水平,高幅30%-50%的也很常见。基本十三薪是保底,十四到十六薪也有。
奖金随岗位不同而不同,我在的部门会跟业绩挂钩,赶上好的产品线,年底赚的盆满钵满的人不在少数。
此外在很多公司没有公积金的时候,外企公积金是标配,12%保底,I和M这样的公司能给到20%。
保险除了基本的三险(现在是五险),还会额外给上商保,赔付率至少在90%以上。
日常福利主要是各种补贴和报销,保健类,节假日礼品类。饭补,通信补,交通补是基本。
饭补基本固定,餐标*工作日,每个人都一样。也就是一顿工作餐钱,对于大多数外企员工可能不算什么,不过对于当时刚毕业的我来说,每天有30元的饭补也很开心,毕竟当年普通一碗面也就10块钱,KFC的套餐也不到20。但是其实除我以外大家很少吃kfc,楼后的寿司和味千拉面更受欢迎。
通信补最开始没有限额,后来支持部门开始每月有最高限额,好像是300元/月,我们业务部门仍然实报实销。第一次体验到畅聊不限量,我还是很兴奋的,毕竟当时刚从打长途电话会在乎时长的学生时代过来。
交通补我不确定其余部门有没有,毕竟业务部门外出比较多,基本都打车,实报实销。
其实外企很少说什么业务部门,支持部门,一般都直接说具体部门,就是sales,marketing,finance,product,admin之类的。
我知道肯定很多人觉得是装b,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有时间再详聊吧。
加班方面,节假日加班是双薪,日常晚归加班可以报打车费和餐费,餐标很高,我清晰的记得12年我在的M公司加班餐标是160。自己吃除非吃自助,否则一般吃不完。
可以找票报,但我没有,一是没什么渠道,二是想体面一些。
体面这件事在外企来说是比较玄妙的东西,有珍惜自己羽毛的意思,也有清高不稀罕占便宜或者有职业素养之类的因素。我可能没表述清楚,但确实很重要。
保健类基本是各种体检加护理。体检机构一般是慈铭,后来有了爱康国宾。体检项目标准也很高,当年基本是1000多的套餐,据说早期还可以带一位父母或配偶。
护理主要是牙齿,洗牙,美白,或者龋齿修补之类的。定点机构一般是瑞尔齿科,据说后来有的换成了佳美口腔。当年大家对牙齿的关注度和在意度比现在差很多,至少跟我一起毕业的同学们很少花400洗一次牙。由于我自己牙齿不好,所以这个福利我还是很喜欢且印象深刻的。
还记得某次一个隔壁部门的姐姐说用的电动牙刷很好用,我于是问了下得知是德国的,1000多块,真的是“当时我就震惊了”。类似的震惊不在少数。现在进入外企的小伙伴们估计不会像我一样,一方面外企待遇在下降,另一方面现在很多90后小伙伴的家庭条件也很优渥。
大多数的节日会有礼品,有时是礼品兑换卡,有时是实物礼品。有些大礼包还是很土豪的。09年圣诞还是元旦部门男同事的礼品是原装进口的博朗剃须刀,至少也要1000多。我也得过星光天地的购物卡,就是现在的skp啦。具体买了什么已经忘了,但我确实想过转卖给商场门口收卡的黄牛,变现换两个月房租。
忽然发现讲的都是当年的事儿……可能没人喜欢看吧。我再调整一下方向,争取写点干货对得起大家的阅读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