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听过一场报告,内容是非常专业的行业前沿技术,汇报的人是一位老院士。原以为这场报告会非常枯燥,结果正常报告,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前离席,也没有一个人打瞌睡。别看院士年龄挺大,但却善于讲故事,把枯燥难懂的专业报告用一个个故事串起来,深入浅出,既有意思又容易理解。
罗振宇曾说过,“未来职场中很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通俗的也就是会说话。
《好好说话》里提到说话的五种常用场景,分别是演讲、沟通、说服、谈判和辩论。而很多人在这五种场景中容易犯一些典型错误。
它们是“演讲时,上台伊始就急着煽情或者下结论”,“沟通时,喜欢强行推进自己的结论”,“说服时,以为只要能辩倒对方就可以‘以理服人’”,“谈判时,以为只要真诚沟通就一定能携手共赢”,“辩论时,以为只要压倒对手就是自己的胜利”。
产生这些的缘由,是我们都以为人是偏重于理性的,当我们在“理”上站得住脚时,我们表达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可实际上我们大脑更容易接受的是感性思维的东西。
《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的大脑中有两种系统,系统1和系统2。我们可以简单地把系统1理解为感性思考,系统2理解为理性思考。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大脑是先用系统1,只有系统1解决不了问题是才会选择用系统2。因而感性的表达才能更容易让人接受和理解。
讲故事就是最好的一种感性表达方式。
我们知道的那些大咖们,不一定有多么厉害的专业技术,但一定是个讲故事的高手。
许荣哲在《故事课》里提到了乔布斯的两次比较重要的讲故事。当年,苹果公司需要一个新的CEO。乔布斯中意的人是当时任职百事可乐的总裁约翰·斯卡利。如果说当年的苹果只是一颗樱桃树的话,而百事可乐经是一片大到看不见尽头的太平洋了。两者一比,选择也是很显然的。一开始无论乔布斯如何劝说,约翰都没有离职来苹果的想法,直到乔布斯说出了那句经典的句子:“你是愿意卖一辈子的糖水,还是愿意改变世界?”乔布斯没有给约翰展示未来美好的前景,只是用了一个最简短的故事。“卖糖水”和“改变世界”,就把两个公司的境界,高下立判。
马云也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有一次有人问到他怎么在这?(意思是问他如何走上互联网这条路的。)他讲了一个故事:“1995年,我第一次踏上美国土地,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我的朋友开了一个互联网小公司,当时网速也很慢。他们要我试一试,我第一个搜索的词条是‘啤酒’(beer),然后页面上跳出了来自德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啤酒,唯独没有中国的啤酒。于是我搜索的第二个词条是‘中国’(China),但没有任何结果显示出来。当时已经是1995年,而关于中国的数据是0。于是,我想到为什么不做一个中国的网页。
说干就干,我的朋友做了一个关于中国的网页,上线网页的时间是9:40,结果中午12点的时候,我朋友激动地告诉我,‘你知道吗,我已经收到5封电子邮件。’我们看到邮件中写道‘你们在哪里,为什么之前没看到中国的信息,我们可以合作吗?’从那时开始,我决定做英特网公司。”
说到这么多,会讲故事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可是如何讲个好故事?
讲个好故事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难,许多事情都是有套路可循,讲故事也不例外。
许荣哲老师的《故事课》中告诉大家讲故事也有套路可循,即靶心人七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主人公的目标是什么?他遇到了什么阻碍?他是怎么努力的?他努力的结果是什么?(通常是不好的结果)如果结果不理想,什么意外会发生改变结果吗?故事情节如何发生转折?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我们看看金庸《天龙八部》里三个主人公乔峰故事发展。
目标:乔峰知道自己是契丹人后,就决心查出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带头大哥。
阻碍:每当接近真相,大恶人就会抢在他之前把涉事人杀死,并嫁祸在他身上。
努力:他利用阿朱从康敏嘴里知道了带头大哥就是段正淳。
结果:阿朱为了化解不让两个她的亲人相斗——一个是她父亲,一个是她挚爱——情愿死在乔峰的掌下。
意外:原来的带头大哥竟然不是段正淳,真正的人另有其人,关键是最后的证人康敏也因大恶人而死。
转折:带头大哥竟是少林方丈,背后始作俑者是慕容博,而大恶人竟然是乔峰的爹——萧远山。
结局:事情真相大白,就在乔峰父子两要为其母和这些年的痛苦报仇时,萧远山和慕容博之间几十年的恩怨最终被扫地僧化解,两人均皈依佛门,乔峰也以了却了身世之谜。
虚竹和段誉的故事也可以套用这种模式,读者朋友可以自行练习。
当然这只是最基本的套路,不一定每一步都得严格按照顺序来,任何顺序都可以排列成一个合理的故事。比如一些倒序的故事就采用了以结局为第一步的套路。
讲好一个故事,未来职场的必修课,用好了,升职加薪不会遥远。
乔布斯,马云,罗胖等大咖经常用的职场技能,学会了升职加薪不会遥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