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已经对所有的节日概念淡化,不再去期待过年的烟花爆竹,不再去期待元宵的热闹烟火。
也许是从初高中开始,假期的快乐被作业取而代之,被课外补习班取而代之,家人的节日祝福变成了分数的慰问,老师的祝福。长此以往,渐渐地丧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情怀。
很幸运这次因为疫情在家待了数月之久,这应该算是我十余年来第一次在家最久的一次。看到每一次七十岁的祖父祖母跑上攀下地烧香祭祖,那熟悉的香火的味道,让我的童年有迹可循。
随着香火气的到来,还有一种节令性的美食一定也会扮演重要作用。祖母总是那样勤劳,记忆里的她总在操劳忙碌,记忆里经她的手做出来的美食永远鲜香可口。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节最好吃的白米粽,中秋节各式各样的圆月饼……一种食物代表着一个节日,寄托着一种情怀,跨千年而来,依旧在家家户户可以闻到、触摸到。
我是不大喜欢甜系食品的,就像北方的甜棕,月饼,但是奶奶做的我总是可以大快朵颐,急得爷爷总拍我后背,慢点吃,没人和你抢。这种记忆在我若干的求学生涯中已经被慢慢淡化了,虽然每年都会吃到,但是好久没有蹲在奶奶脚边,看她魔法般变出一个个白米粽。这次在家,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那以后呢,大学生活给了我们足够的自由,校园里一定也有摆摊的叔叔阿姨追问着你要不要粽子,那样式一定多种多样,那味道一定差不了,食堂一定到处都是粽子的窗口,只是那不是奶奶的味道。他们的粽子也许是让我们不论在哪都能感受到咱们中国人的浪漫,但是我的浪漫是奶奶赋予的,我只认这一份浪漫。
我开始害怕分别,害怕我离开家就再也吃不到最好吃的白米粽、黄米棕,我不在家的时候,奶奶会想起脚边的我嘛,一定会的吧。
中国人的浪漫是约定俗成家家户户飘起的袅袅炊烟,千百年来的传承也许就是那种永恒不变的味道。
生活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可以停下来去感受一些美好,看着消息列表的端午安康,这一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浪漫的传承,借着电子信号传递过来的是存在千年的情思。
所以我也学着去包几个粽子,笨拙又执着,但在世外高人——祖母的教育下,我还是包了几个卖相尽失的、勉为其难才能叫作粽子的粽子。这应该也算一种传承。包完了之后就该上锅煮,奶奶说得煮一个半小时。
啊,我有多久没见过需要煮一个小时以上的食物了。在这个追求速度的时代,在这个追求极致的时代,浪漫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从满超市找好粽叶,到在家里一个一个地包,这也许才是真的仪式感,而不只是那一口香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