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过我在对一个求助者使用自由联想过程中,求助者出现了“阻抗”;上篇文章里依赖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是“阻抗”。什么是阻抗呢?

阻抗(Resistance):是指咨询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者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进行的一种现象。
弗洛伊德将阻抗定义为求助者在自由联想过程中对于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记忆与认识的压抑,因此,阻抗的意义在于增强个体的自我防御。弗洛伊德对阻抗的定义强调了潜意识对于个体自由联想活动的能动作用。
而罗杰斯将阻抗看作个体对于自我暴露及其情绪体验的抵抗,目的在于不使个体的自我认识与自尊受到威胁。这一观点体现了个体的认知对于自我结构与发展的防护作用。
阻抗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语言形式或非语言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个体对于某种心理咨询要求的回避与抵制,或个体对心理咨询师或其他人的某种敌对或依赖,或流露于个体的特定认知、情感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等。
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包括沉默、寡语和赘言。以沉默最为突出。
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常见形式有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谈论小事和假提问题等。
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常见的有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和最终暴露等。
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的精神防御。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突破的开端。

如何应对阻抗
咨询师一方面要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便在阻抗产生时能够积极处理,不必把阻力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不要认为咨询会谈中处处有阻力,不可 “草木皆兵”;出现阻抗时,咨询师不能认为求助者是有意识地给咨询设置障碍。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求助者的顾虑,使对方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实际上已为咨询会谈减少了一定的阻力。
以诚恳的帮助对方的态度对待阻抗
一旦咨询师确认咨询中出现了阻力,咨询师可以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助者。但这种信息反馈一定要从帮助对方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态度,以与对方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对方提出这一问题。
应付阻力的主要目的在于解释阻力,了解阻力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超越这种阻力,使咨询取得进展。这里的关键是要调动对方的积极性。克服阻力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工作,需要进行反复多次的解释和讨论,直至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