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刚被延长两年工龄退休,终于回到了光字片,周家父子两代男人是时候坐下来敞开心扉好好聊聊了。这章内容不多但很精彩,我不打算省略了。
周志刚回到家里的第二天晚饭后,秉昆说:“爸,我有许多事想和你谈谈。”(多少有点忐忑)
周父说:“我也有些事想问你。”(父亲的威严不减当年)
秉昆说:“我不想让我妈听到咱俩说什么。”(还是有颇多顾虑)
周坐说:“那到小院去谈。”(毫不拖泥带水)
父子俩在小院里谈了一个多小时。
“该说的都说完了?”
“说完了。”
“想想还有什么要说的。”
“没有了。”(像不像外调)
“你刚才讲,你哥你嫂子至今都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老爷子都不敢相信)
“是的,我觉得让他们知道了,除了让他们和我一样愁,没别的什么意义。”(放谁身上都难以做到这么淡定)
“这你做得对,镯子赎回来没有?”
“没有。”
“明天把它赎回来,免得你妈见不着总疑神疑鬼。”
“记住了。”(特别要注意这句话)
“你没讲你为什么也要搅和到去年清明前后的那件事中去。”
(去年?现在是82年,这应该是记错了。假如是81年清明前后发生的事,书里没说,但也不至于用“搅和”)
“气不忿。”
“气不忿?”
“是的,抱打不平。”
“你?因那事,抱打不平?”(秉昆的变化周父还是难以想象的)
“对。”
“老实说,你姐参与了那事我一点儿不奇怪,你哥你嫂子卷进去了,我也能面对现实,可你……我就是像你妈似的精神不正常了,那也想不到……”(老爷子,你这是夸还是贬啊,听起来挺刺耳的)
“因为我不优秀呗!”(秉昆对父亲还是了解的)
“我并没有贬低你的意思,你就至今不后悔?”(这才是重要的,这里应该也有独挑家之重担的疑问)
“不。”
“你还敢说不后悔!幸亏我不知道,假如我当时知道了,结果不会比你妈强到哪儿去。”(一个感叹号包含着满满的父爱)
“对不起了,爸。”
“如果'四人帮'现在还在台上,咱家岂不完了?”(这真的又不可能了,七六年四人帮就粉碎了,周父所说的“去年”肯定是记错了,秉昆“搅和”的不应该是在粉碎后,逻辑上才说得通)
“那不可能。”
“怎么就不可能?”(这里有反问,但更多的是请教)
“他们也该折腾到头了,有点儿思想的人都看清了这一点。”
“你什么时候成了有思想的人了?你刚才还说,你只不过是气不忿!”(老头子,又看不起人了啊,人家可是读过社会大学的)
“气不忿也要多少有点儿思想。”
“你的意思是说,你爸一点儿思想都没有?”(有肯定是有,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多获一些荣誉,这话秉昆是不敢说的)
“爸,我没那种意思。”
“我看你小子心里就是有!”(知子莫若父)
“爸,我真的没有。”
“到此结束,拉我起来了!”周志刚向儿子伸出了一只手。从事了一辈子重体力劳动,六十二岁,往往意味着风烛残年的开始。没谁拉一把,坐在矮板凳上往往不太容易站起来。这种时候,作为父亲的尊严就开始在儿女面前大打折扣了。(这里可以探讨一下,是不是有点代代相传继往开来的意思)
把父亲拉起来后,秉昆不失时机地问:“那,你能不能现在给我个态度?”
眉头在周志刚额心拧成了疙瘩,他纠结地瞪着儿子问:“给你个态度?什么态度?”(老思想还是在的)
秉昆说:“就是,我和郑娟的事。”
“我现在心里烦,没态度。”周志刚说罢,抬脚就往小院外边走。这才是刚回到家里的第二天,像立刻面临着一项有劲儿都不知该怎么使的烂摊子工程似的,儿子把一只破球一脚传给了他,还当即要他表态,这让他心里老不高兴了。你但凡是个懂点儿事的儿子,那就不会在我刚回来的第二天一股脑儿倒给我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事!他心中很生气,却尽量克制着不发作,他毕竟想象得到,小儿子为了让哥哥嫂子和他这个父亲不因家事而牵挂太多,曾经独自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就此点而言,他对小儿子有几分刮目相看。(纠结是肯定的,没马上表态是可以理解的,假如没有秉昆妈的这件事,老爷子可能早就扬起巴掌了)
秉昆看着父亲往外走,愣了愣,郁闷地问:“爸,你上哪儿去?”(梁老师这细节描写绝了,周父心乱如麻的情绪不用多做描述)
周志刚往外走是由于心乱如麻,他当然哪儿也不想去,就又转身从儿子面前经过往屋里走。
他在门口站住,头也不回地问:“单位允许你不坐班,是不是?”
秉昆说:“是。”
“明天领我去那个郑娟家,我要见见她。”父亲一说完这句话就进屋了。(不赎镯子了,老爷子太可爱了。梁老师用神态、动作、语言来表达一个人物特征真是高深)
秉昆呆立小院之中,一时难料明天的见面将会怎样,他禁不住满腔悲情。郑娟,郑娟,我宁可负我们周家所有的人,此生也绝不负你——他在心里这么说,也做好了被父亲逐出家门的心理准备。(秉昆啊,如果真的这样,朋友们是支持你的,但你父亲不会给你这样的机会的)
第二天气温骤降,下午刮起了大风。秉昆问父亲:“还去吗?”
周志刚说:“去。”
秉昆又问:“非去不可?”
周志刚说:“当日事当日毕,非去不可。你把我带回来的腊肉挑一块好的包上,再包上一包茶。”(周家两男一女都非孬种,跟周母的教导有关,更与周父的身教有关)
茶在贵州便宜,北方稀缺,父亲带回了二斤茶。
秉昆一边包腊肉,一边寻思父亲的话,觉得不像祥和之语,有种快刀斩乱麻的意味,心情不免沉重。
他说:“爸,茶叶可以不带,她家没人有喝茶的习惯。”
周志刚冷冷地训斥道:“你怎么那么多废话?让你带上你就带上!”(老头还真说一不二)
秉昆妈插话问:“你们父子俩要去谁家?”
周志刚还是冷冷地说:“不关你什么事。现在我回来了,家中重大的事就由我来全权做主。跟你商量,你就帮着参谋参谋。不跟你商量,你就省省心,别挑那个理,明白吗?”(周父在家的权威杠杠的,同时这话也让秉昆与郑娟的事少一个人来阻拦)
秉昆妈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颇难解释的是,几年未见的老伴忽一日退休回家,秉昆妈像换了个人似的,各方面状态明显好转。(是否可以理解为周母其实也是内心纠结的,想拒绝他们,但又在心里不得不承认郑娟的好,只不过都不能表达出来)
秉昆拎着装有腊肉和茶叶的布袋站在门口,等待父亲把烟吸完。那布袋是由厂里发的一只戴破了的套袖改成的,颜色都分辨不清了。
那支烟父亲没吸几口,吸一口发一会儿呆,差不多是自燃。秉昆提醒道:“爸,别烫了手指。”(一个难以决断的细节就这样轻描淡写体现出来了)
周志刚终于把烟头往烟灰缸里使劲儿一摁,毅然决然地说:“走!”(终于、使劲儿这两个词用得传神,话真不用多)
风很大,仿佛要把全市每一棵树上的黄叶一举扫落。路上行人不多,有的女人扎上了头巾。
那么大的风骑自行车是不明智的,父子俩顶着风往郑娟家走。
(这两小段天气描写更加证明此去老爷子的坚决)
周志刚问:“你看出来了吗?”
秉昆反问:“爸指什么?”
周志刚说:“郑娟一家三口不在咱家,你妈的病也没你说的那么严重。”
(老爷子似乎是在找拒绝的理由,哪怕一丝一毫也是可以的)
秉昆侧身站住,试探着说:“爸,要不别去了。”(秉昆也不笨)
周志刚也侧身站住,严厉地说:“这么大的风,都走在半路了,是你说不去就不去的事吗?”(特要面子的周父)
秉昆以近乎警告的口吻说:“爸,你要是不怀好意地去,我把丑话搁这儿,那咱俩的父子关系可就完了!”(知父莫若子,但秉昆你不知道的是:郑娟才是关键)
“你小子敢跟我说这种话?再跟我这么说半句我扇你!你以为你是个小编辑就了不起啦?不管你往后又当了什么,首先得当好我儿子!哎,你怎么就知道我是不怀好意地去?我现在是一家之主,郑娟终究是对咱们周家有恩的人,我不该去看看她吗?”父亲当街嚷嚷起来。(还是滴水不漏)
“好好好,别冲我嚷嚷,只要你承认她对咱家有恩就行。”秉昆这才挽着父亲继续往前走。
郑娟没在家——楠楠感冒了,她带着儿子到医院打针去了。
光明在炕上穿糖葫芦,他立刻听出进了家门的不只周秉昆一个人,叫了声“秉昆叔叔”就不知说什么好了,低下头默默地继续着。
(这样叫,真的是光明啊)
秉昆说:“光明,和我一块儿来的是我爸,你该叫大伯。”
周志刚接言道:“要叫周大伯。”
(老头子,还分得这么细,被占便宜了,知道不?)
光明就怯怯地叫了声:“周大伯。”
秉昆问:“爸,你的意思是?”
周志刚说:“等,今日事今日毕。”(老爷子,我觉得你是好样的)
说罢坐在炕边,看这看那的。秉昆也在炕边坐下,帮光明穿糖葫芦。
十几分钟里屋内寂静无声,周志刚从兜里掏出了烟盒。
秉昆说:“爸,忍忍。屋子这么小,外边风又大,开窗就会刮进一屋土。不开窗你吸得满屋子烟,人家孩子又感冒了,一会儿打针回来多不好。”(秉昆啊,你就不怕挨揍)
周志刚被说得没面子,向秉昆翻白眼,一时无话可说。
光明说:“周大伯想吸就吸吧,我姐回来敞敞门也能把烟放出去。”(多么通情达理的光明啊,这样一说老爷子没辙了但有台阶)
周志刚恼火地教训秉昆说:“你怎么知道我掏出烟来一定是想吸?我就不可以掏出烟盒看看吗?”(犟老头,面子真不能丢)
秉昆只得苦笑。
又过了十几分钟,郑娟背着楠楠回来了。楠楠在郑娟背上睡着了,郑娟没扎头巾,头发被大风吹得凌乱不堪,满头满脸都是土。她把楠楠轻轻放在炕上,转身诧异地看着周志刚。她立刻就猜到了他是谁。
(没扎头巾、头发凌乱、满头满脸的土、轻轻,这几个词把一位母亲为孩子而不顾自己的人性都写足了)
秉昆反应极快地说:“你满身都是土,我帮你拍打拍打。”他从绳上扯下毛巾,把郑娟推出了家门。(这是秉昆必须给她的自信)
郑娟忐忑不安地说:“你怎么敢把你父亲往我家带?”(不怕是假的)
秉昆说:“他坚持要来当面谢谢你。”
郑娟说:“我不信那是他的真实想法。”
秉昆说:“我也不信。”(怀疑是正常的)
郑娟说:“我有点害怕。”
秉昆说:“别怕,有我呢。我爸是有修养的工人,既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那他就没什么可怕的。再说,他凭什么敢打你骂你啊!”(这是事实)
秉昆把郑娟轻轻推进屋后,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情形有点儿像简短的会晤仪式。秉昆煞有介事地向周志刚介绍郑娟,周志刚表情庄严地点头;郑娟向周志刚深鞠一躬,不知说什么好。接着,秉昆代表周志刚表达了一番谢意,替他赠送腊肉和茶,郑娟诚惶诚恐地双手接过,更加不知说什么好。
于是,秉昆只有看着郑娟不自然地笑,郑娟只有看着周志刚不自然地笑,周志刚只有继续表情庄严地看着穿糖葫芦的光明。
(不这样才怪,毕竟心里都没底)
秉昆请求般地说:“爸,你说几句话呗。”
周志刚说:“我要说的你都替我说了,我没什么好说的了。”(老头子多少也有点紧张的)
秉昆和郑娟就笑得更不自然了。
郑娟终于红着脸憋出一句话是:“大伯喝水不?”
周志刚说:“不了。”他这才又把脸转向郑娟,面无表情地说,“孩子,让我看看你的手。”(此行目的之一)
郑娟以为他会看手相,想要通过看手相来决定她和秉昆的关系,犹豫了一下,手心朝上把双手伸到了周志刚面前。他哪里会看手相呢?他是要亲眼看一看,自己小儿子说郑娟因替他老伴常年按摩、手指都变形了的话是真是假。
他又说:“手背朝上让我看。”
郑娟又一犹豫——她没听说从手背看手相,虽然困惑,却还是乖乖地将手背朝上了。(让你郑娟知道就不是周志刚了,你以为都是春燕妈,对了,春燕妈也有很多不错的地方)
周志刚低头认真看了看,从炕上抓起自己的工人单帽往头上一扣,一心想要及早脱身似的说:“那,就算我谢过你了吧,我走了。”说罢往外便走。
事实上,周志刚也的确想要及早脱身。他和郑娟一样,一时无话可说。自己必须亲自来表达一番谢意,这一点他毫不含糊。但一来之后,见了郑家的情况,见着了灰头土脸的郑娟,替小儿子秉昆的人生往前想想,他看不到任何光明和希望,心情极为沉重,真的是再也不知说什么好了。(记得你曾说乔三丫,吹就吹吧,没什么遗憾。光明和希望不是由第三者看出来的,由他们创造)
“爸……”
周志刚走到门口,听秉昆叫了他一声,并不转身,在门口站住了。
秉昆说:“我要多待会儿。”
“随你便。”周志刚仍没转身,推门而去。
门刚一关上,郑娟对秉昆说:“外边那么大的风,你怎么可以不陪着他回家呢?”
秉昆不以为然地说:“我获得他同意了嘛!再大的风也不可能把他刮丢了。”
郑娟说:“那不行,在我这儿通不过。”
(我就说了,郑娟是关键,她如果留下秉昆,周志刚可能更难让周家留下郑娟。这不关乎外表,而是一个人本质的问题)
她把秉昆推出去,还插上了门。秉昆不再拍门后,她看着桌上那布袋,站着出神,推测布袋里的东西对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
光明说:“姐,秉昆叔叔他爸来当面谢过了,是不是希望你明白什么啊?”(这个盲少年,估计心比谁都清楚。几年前的他就已经逻辑思维很有条理了)
她问:“希望我明白什么呢?”
光明说:“我不明白,你也许比我更明白。”
郑娟就训了他一句:“什么明白不明白的,好好穿你的糖葫芦。”(其实都明白,不过是情感不同而已)
光明反而不穿了,往炕角缩过去,双手抱膝也发起呆来。
郑娟缓缓坐在炕边,扭头看着他说:“过来,坐姐身边。”
光明听话地坐到了她身边。
她搂着他,抚弄了几下他的头发,叹道:“你的心思姐明白,但是姐不愿你替姐想不开。”
光明说:“我的心思姐也不是太明白。你连妈留下的钱都替他们周家花进去了,就算雇你的钱咱们不要了,那笔钱他们应该还吧?”(光明,这点你姐肯定没有想的,而你想到了,你没有错,当然,你不会担忧很久的)
郑娟沉吟了一会儿,半响才轻声细语地说:“妈不是教育过咱们嘛,人在做,天在看。有些事,不能以钱来论的。总而言之,你有姐,那就不必担心什么,啊!”(郑娟这颗感恩的心真是无怨无悔)
周秉昆与周志刚回家走的是顺风路,父子俩想走慢点儿都不可能。秉昆怕父亲失足跌倒,欲挽着他,周志刚推开了。
周志刚边走边说:“你没骗我,她的手指确实有点儿变形了。”
秉昆说:“人家那双手原本很好看的。”
周志刚说:“从前地主和资本家的儿子们找对象才注意女人的手好看不好看,别忘了你是工人阶级的儿子,你这种思想意识就成问题!”(老爷子终于有训秉昆的机会和理由了)
秉昆说:“那你觉得她这个人怎么样?”
周志刚说:“也就是个年轻寡妇……而已,我没看出什么特别来。”
秉昆坚持说:“那你现在得给我个态度了吧?”
周志刚说:“以后谈。”
秉昆强烈不满,带着情绪问:“以后是什么时候?”
周志刚说:“我想说的时候。我不想说,那你就别问,问也没用。”(秉昆啊,你这就心急了吧,你总得让你爸去做做他老婆的思想工作啊,你以为你那个街道副主任是真的不正常吗?你与郑娟的爱,她也许说不上来什么,但生活,以后的生活,她是有考虑的)
这一章,我没有删减。写小说,长篇小说,特别是,现实时代背景的小说,是非常非常难写的,一成不变的叙述模式,会让小说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所以,保持用普通的文字组合成让读者回味无穷的内容,这是一位优秀作者的标配。平淡无奇的对话,能够充分体现人物特征,梁老师说为每一位小说人物赋予灵魂,他是这样做到的。这一章,我们读小说情节显然不比读小说写法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