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暴雨,据说下了冰雹,在温暖的羊城并不寻常。广州天气,也从预警,到发出了现场报道。

天气播报完毕。
今天很忙,只在上班的途中看了一篇假张,真的是一个高产高质的公众号作者。在讲述一件事情的背后,总是那么的有条不紊,娓娓道来,不失偏颇,发人深省。(欢迎大家关注,“假装在纽约”)。于是很想学习一下。
假张的文字,并不胜在文字的优美华丽,亦不是故事的扣人心弦,不煽情,不焦虑,为什么还这么让人欢喜?突然发现,可能赢在结构。他的叙事风格,他的语言节奏,他的写作结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非常舒适的阅读体验。文风,对于初学者,可能很难模仿,但“总分总”,倒序,插叙,这些既有的写作结构,确实完全可以模仿和练习的。逻辑的通顺,其实已经可以大大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了。所以,结构,很重要。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段很弹牙的台词,我非常喜欢,然而并不是金句,所以你们应该没有注意到,但放在那个场合下,由袁泉不紧不慢的读出来,极度舒适。

虽然在整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上,有些人并不喜欢,但不可否认,韩少利用他独有的语言风格魅力,造就了一部金句台词电影的诞生,反正,我喜欢(&-&)
突然又想到,写字不亦如是么?
语文老师说,练字,无非两点,一曰笔锋,一曰结构。笔锋是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了,很难调整,所以你们只要把一个字的间架结构写好了,字就会明显漂亮起来的。

文笔,不好练,但篇章结构可仿;
笔锋,不能改,但间架结构易学。
茅塞顿开
!
于教学,我一直对所谓标准化教学存疑,也一直认为老师应该是千人千面,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台风,节奏,语言特点甚至口头禅,这些都不是影响他们能否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但一节课的结构如何,一个课程设计的逻辑是否合理,引入是否自然呈现是否贴近讲解是否形象却直接关系着一节课的成败与否。
所以,我会把很大的精力都放在教材的梳理上,放在题目的取舍上,放在配题逻辑的审核上,教学大纲的指定上。
正所谓,纲举目张。宏观上的结构标准化,配合微观上的呈现多样化,才能确保一个高水平上的个性化课堂。
于学生呢?
短期内,一个学生,最难改的,是习惯,是行为习惯(自学,笔记,练习,订正,总结),是思维习惯(记忆,理解,举例,判定,可解,分类讨论,假设检验)。
老祖宗说的好,本性难易。
容易转变的是什么?
首先是态度!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永远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核心任务。
其次,是知识。因为只需要最初级的习惯(记忆,复习)。教有用的,而学生不知道的知识,是最容易使其获得成就感的。
再次,是方法。方法的难点,在用,在练,在理解和识别,这就需要学生的习惯升级了。
如果习惯升级很难,那就只能让方法降维,即将其傻瓜化,口诀化,简单易用。
但说实话,若不是为了应试,我是并不喜欢口诀的。道理很简单,所谓学习,不正是为了提升自己么?(遇到困难就躲,算什么英雄好汉!)
所以其实那些所谓的秒杀啊,大招啊,本质上就是老师替代了你应该掌握的思维过程,掰碎了嚼烂了再喂给你吃,能否餐餐如是,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

所以,结论是,
学会利用结构,提升自我,是一个初级阶段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但真正遇到高手过招,针尖麦芒,内功深厚的重要性,终将体现出来。
分清阶段,分清主次,往往有助于我们拨云见日,更上一楼。
雨已停,神已清,时不我待,诉与君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