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某校听课,在后面坐着。在学生课堂写作的间隙,自己开起了小差,把自己身后靠墙的书架上的书随便拿了一本,翻看了几眼。临走的时候,那书名没有记下,倒是瞥了里面一眼的几句话的意思记下了:经常在家里看电视比不看电视的学生,标准语文成绩和标准数学成绩要低7~9分。
于是我这个教学生语文的老师就在想,如果在学生手边随手放几本课外书籍。在他们一有空的时候,即便不是非要认认真真去看,就像我那样无意识翻一翻,兴许也会有零星点滴的知识被记下,更况还是没有专门来阅读。
想到这里,我有些高兴。是的,如果学校里面每个教室都这么布置安排,那该有多好啊。再仔细瞧瞧,坏了:这是学校里面的一间特殊的教室。也就是说,只有在像这样的听课,或者有了检查之类的什么活动时,才让学生这样光顾一下,平时,这儿的门一直是锁着的。
了解到这情况,自己真是觉得可惜。
回想自己所在的学校,又能好到哪里去呢?先前的领导还一学期向学生借上十头八回书籍,而换了个领导后却只字不提。图书室阅览室成了一个真真正正的摆设,一年甚至好几年都不曾对学生借阅过,也唯有在上面检查时才做模做样打开。自己清清楚楚记得和看得见那里面的许许多多的书籍都是崭新如初。看到这情景,让人怎么不感到惋惜和痛愤呢?
现在,在图书借阅上像这样的学校肯定是还有不少。为什么这些学校能够如此“爱惜”书籍,其中的原因恐怕只有当领导的最清楚了。笔者在此不敢妄加评断。但就随手一本书来讲,只要打开书本,那多多少少就会有收获的。古人讲“开卷有益”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那么,宁可能让有益的书籍不能发挥作用沉睡在图书室里面,也不愿意向学生开放,那建立这个图书室还有什么价值,还枉挂着图书室的牌子。试问一下,这又是在向谁展示呢?
相反,对照国外和我国其它地方的一些学校,也有在学生经常学习的教室四周随处可见放置有图书的情况,我觉得我们真的应该为这些学校的领导点一个大大的赞才行。要知学生的文学素养文学知识以及健全良好的人格的形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与条件下,是经过一点一滴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培养形成和增加提高的。我们某些领导真应该向这样的领导学习学习才好。
设想一下, 如果学生都能人人随手一本书,长期坚持下来,那从中的收获与其它有益的影响岂止是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
愿文章前面所讲的领导能够多一些魄力与眼光,让学生早早能够感受到阅读的价值吧。
2016.11.03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