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孔子并不是讲人生进步,而是讲他求学五十五年的进步感受。
终身学习,五十年如一日。
孔子在这段话讲述了他求学生涯走过的六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十五岁有志于学。即十五岁开始有志于求学。
第二个阶段,三十而立。这里大多数人都会理解错,认为而立是能够自食其力,或在社会上有独立地位,不依靠父母。其实这是想当然。
孔子说的三十而立,这里的立还是立志的立。十五岁有志于学,过了十五年,那志才立住。但知易行难,有多少人在这时候能确定自己的志向呢?恐怕四十岁还不得而知,就只想赚钱,追风口。
经济上确实是独立了,但这不符合孔子所说的志。
张居正说:“学既有得,自家把捉得定,世间外物都动摇我不得。”这叫志有定向
如果志立不住,就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就不知止,不能定,不能静,不能安,不能虑,不能有所得。
通俗的说,就是对人生没有“HOLD ”住感
第三个阶段,是四十而不惑,又修了十年,对事物当然之理,了然明白。外界一切言论,我都能知道是怎么回事,它的本质是什么。就像今天这社会,发生什么事,马云又说了哪些话,你一看就明白,这叫不惑,到四十岁成了明白人。
第四个阶段,五十而知天命。我看到有些文章,把五十知天命写得极其悲惨,他们把知天命理解为听天由命,颇有一番无奈,还提醒我们要把剩下有限的时间活的洒脱一些,充实一些,可笑!
天命,是人生一切当然的道义与职责。我不管你怎样,我只凭着自己的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做!去行!天命在我,我是听天所命。这就是王阳明的“致良知”。
五十而知天命,说到底还是讲守志之难,四十岁成了明白人,但内心还是不够强大,进阶道路上的困难越来越大,你还是扛不住。要再前进 ,就得知天命。
“我心光明”,一往无畏,战胜所有困难。
第五个阶段,六十而耳顺,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对于外界的一切相反的言论,一切违逆不顺的刺激,既然我能自立,能不惑,又能以天命处之,所以都不觉得刺耳。我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也知其所以然。
第六个阶段,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人生已经进入自动驾驶的阶段,用现在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自律带来自由。无论处理什么人,什么事,不用勉强自己,自然就能做到恰到好处,分毫不差。
只有走到那个境界,才能体会到那一层,知行合一。
文章大部分内容来自《华杉讲透论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