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感觉,刚过去的兵荒马乱的二月,一定程度上,生活并不在我的手上流转——那是一段让位、服从、属于集体的日子。
从那些自然、社会的事件里,任意挑一件,都比我这等沧海一鳞,和生活里那点鸡毛蒜皮来得郑重。即使远离舆论中心,依旧在原地安稳度日,当心绪被信息浪潮裹挟着随之沉浮,还是由衷地感到身不由己,与无能为力。
于我而言,家里蹲的这段时间,是悬于生活上空的暂停键,亦是快进键。我站在收音机腔体里,听到声音混乱,沉闷而尖锐。
01.
回顾过去四年,看见平凡中的微光。
整个二月,我不是坐在电脑前工作写稿子,就是躺在床上边听歌边瞎想。从面对阳台而坐,换到背靠阳台,把双腿踩在椅子上,缩成一团。
有时候我看新闻、看评论、看电子书,更多的时候是在翻日历——桌上的豆瓣电影日历,电脑和手机自带的日历,飞书上的日程表,最后一学期的课程表,倒计时APP......
我觉得自己像,之前在海南岛电影节最喜欢的影片《河中央的小岛》里的那个主人公,拿石头绕着通体黑色的木屋角计数,算弄着时间的流逝,并反复确认。
我偶尔构想未来几个月的场景,比如开学后全员口罩,谨小慎微地去上课,比如毕业后,开始学习在另一个城市生活——但他们都比不上过去四年的具象。
那一千多天的日子,如同熊抱枕某个破洞处的棉花,越抽越多,丝丝缕缕地从我眼前拂过去。按照往年,不出意外的话,大概还有100天,我就要大四毕业了。在这个适合反刍的时刻,我俗套地,对陈年烂谷子,产生了某些新的看法。
暂停键按下的那一刻,开始人生快进。
02.
我明白了爸妈追捧的「稳定」工作的背后含义。
关于「稳定」工作这个问题,我和爸妈吵过很多次,从高三吵到大四。隔了二十多年的时代鸿沟,我们都无法完全劝服,和满足对彼此的期望。
但是我们都能看到,经历这次疫情,有多少人开始艳羡和寻觅,那些所谓的「稳定」工作。因为「稳定」的背后,是较高的「抗风险能力」与「生活保障」。
这是我们爸妈这辈人,经历了同样的年轻无畏、意气风发,并在四十余年的沉浮和生存挣扎后,对自我与后辈,平凡而朴实的希冀。
这个假期,我在温州找了一份实习,其实假期并不长,我也没有对实习经历与兼职工资有紧迫的需求。很大的原因是,想要体验,和找到一个答案:回到故乡和爸妈身边工作、生活,是适合我的选择吗?
因为在疫情之前,我就对「稳定」有了贪念。我意识到,出于家庭条件、个人性格或抱负,我也将成为一个辛勤工作,认真生活,体验尘世,并牵挂家人的普通人。
这段时间,即使我没和爸妈细聊过未来的事情,不再打算近五年留在故乡工作,并且仍旧挑剔与犹豫接下来的选择,我也深刻地感觉到,自己对职业、家庭、理想生活的观念,已被按下快进键——承载着当下和未来可触的压力,马不停蹄地转动,一路向前。
03.
没有早点开始理财, 我不后悔,只是觉得有点可惜。
在家这个把月,我常和几个朋友聊天,除了如牵线木偶般,牵动着我们每个人心情起落的新闻,还有「当家才知柴米油盐贵」的物价与经济压力。
口罩、猪肉、大米、燃气;租金、房贷、花呗、信用卡...「危机下,赚钱更难了,花钱更容易了」这不争的事实,如一座大山,鲜活而残酷地矗立在我们面前。
停工在家的我和爸妈,还有那些各行各业的普通百姓,都感到不同程度的焦虑。有时候看新闻,我替别人着急得想哭,同时又觉得,自己力量太渺小了。
大学四年,我都秉持着「及时行乐」的态度,去获得不同的体验和眼界,在别人看来潇洒自如,自己也认为过得还算畅快,平凡生活里带着闪光。
但现在的我,觉得当初自己太鲁莽无知,行事前没有计划,为以后多做打算。我感到可惜,「如果早点开始存钱和理财就好了。」
经过这次疫情,我想在保有对世界的好奇心的同时,成为更加谨慎而自律的人:做事情前多加考虑,留下后路与退路;踏踏实实地读书、工作、生活;努力赚钱、存钱、理财、投资,积累物质基础,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
为自己,为家人,也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有需之人。
04.
没有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预料到自己会害怕。
高考失利后,那时候填志愿,我懵懂而随意地,做了关乎未来几年的选择。与前几个志愿两三分之差,被录到第四志愿,来到了西安。我甚至不知道「新闻传播类」究竟是什么意思,就一头撞入大学生活。
后来面临大二分流,我在「中文」、「新闻」、「广告」三科中,选择了华而不实的「广告」。然而入学前,我一直以为自己是学「新闻」的,也会学「新闻」的。
现在我知道,没有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预料到自己会害怕,会退缩,会承担不了,会临阵脱逃。所以我提前转头,走到了另一条相似,但完全不同的路。
我必须毫不吝啬地承认,我并不是一个很勇敢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小心而卑微,又因性格直率,易心怀不甘。
在情绪过剩、事实稀缺的时代,「真实」廖若晨星,分量沉重,我害怕自己捧不住,只好远远观望。于是,我异常珍视、敬仰那些历尽艰苦,用双手把「时代与个体的真实」捧到大众面前的人。
同时告诫自己,要用所学和所见,提升个人的「媒介素养」,尽到辨别、思考、传播、监督和记忆的义务,而不是以举报、删除、查无此人等红色或灰色的标识,去伤害与抹灭「真实」。
毕竟,我们殊途同归。
05.
对未知的未来,我们到底在急什么?
出于应届毕业生和半个职场人的双重身份,我身边有形色各异迷茫的同龄人,也有经历过20岁出头的混乱,正在面对打怪升级路上其他怪兽的80、70后长辈。
我从他们那里,听到过很多相似的困惑,和相似的解答——平凡得也很相似的我们,又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秀,和对变得独特的期望。
为了这份「不同」,我们都挺急的。更别提,还有这么多妖魔鬼怪、魑魅魍魉在添砖加瓦,筑成一张大网,将我们困于其间。
但是,明明我们不需要慌不择路,得过且过。
休学也好,延毕也好;晚点就业也好,回到18线城市也好;海外实习也好,二战三跨也好;事业单位也好,自主创业也好......那么多的选择,本就不需要众人的标准化评判和优劣归类。
犹豫不决的时候,我们不妨问问自己:「22岁和23岁,对你来说,真的有那么大的差距吗?」
晚一点,去触及真正喜爱的东西,没关系的。
是时候,改变我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了。
希望疫情结束后,我们都能成为更加成熟、更美好的人。
- LET'S TALK -
这次疫情,给你带来哪些新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