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生活的确是墒增的过程,书房里堆砌的东西越来越多,极需要进行整理;
2、不喜欢翻找东西的体验,于是通过EXCEL记录物品摆放/收纳位置……发现整理得挺不错;
3、在做这件事前,以为只是像仓储一样有了记录,但实际获得大量的“精力解放”,不再需要刻意记住某一小物件放在什么地方;
4、这是GTD清单的举一反三,只不过GTD是把“事、任务、念头”从大脑里清空;
5、下一步行动:
(1)继续完善物品摆放记录,搜索查找都很简单,暂不用分类;
(2)再购入收纳箱,把不常用物品按箱号收集;
(3)划出常用区域,区域内摆放物品暂不做记录,解决高频使用重复登记的麻烦;
【二】
1、会在一些多余行为后反思,不明白行为背后具有什么意义;
2、记录过固定行为模式,有时刚有念头就直接去做了,比如一个突然的分享动作,一个突然的善意提醒;
3、但实际多问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有何意义?却找不出、也回答不了,只是有念头就这么做,或者觉得是在分享和帮助……
4、这其实是个有意思的观察,主观思维或称为系统一在主导着部分行为,于是产生顺手、马上、突然的这些动作,其中自然就有多余的操作;
下一步行动:
(1)随手做事前多问一句有何意义?真实目的是什么?调用元认知;
(2)记录要改变的“顺手/多余行为清单”,以这个为解决对象;
(3)不会时刻都被审慎思考/系统二主导,减少明显的多余行为即可;
【三】
1、思考验证了“损失心理”,需要减少这种天性的影响,只有用新的认知代替;
2、人们往往会把最先得到的当成是自己的,从这开始有就有损失心理,天性厌恶损失;
3、体验过“反向损失心理”,比最先拥有的得到更多,这相反会变成愉悦感;
4、从书中读到过,如果一开始自己定位的“拥有度”不多,则能减少后期的损失心理影响,甚至可能获得愉悦感;
5、期望大,与现实的落差也越大,容易心生痛苦,这也是佛禅里经常提到的,控制欲望有必要但又挺难;
6、下一步行动:
(1)重读意志力实验“降低自身折扣率”,更新读书笔记;
(2)“把欲望当成动力,无法剥离开”,找到区别的方式,探索“离苦得乐”;
(3)如看到自己的损失心理,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
1、跟着一部纪录片,看到歪果仁在理财专家的帮助下规划日常开销,所获得的效果明显;
2、理财专家的流程大致是:分析收支结构,提前规划,并且做好预算,剩下就是执行;
3、可以举一反三的把这应用到“时间、精力”等各种可消耗且可补充的事物上;
4、“提前规划,做好预算”十分重要;
5、下一步行动:
(1)提前布置十一长假时间任务安排,分配好个人与出行时间;
(2)十月LOL 2021全球总决赛,保证比赛时间外的任务效率;
(3)这次提前规划,月底回顾十月“劳逸结合”效果;
【五】
1、发现沟通容易出现“我以为你知道”的这种问题,当事人不自知,但又很明显;
2、自以为对方的信息是同步,所以少了一些繁琐,看上去是节省时间,但出现问题却又浪费更多时间;
3、与《持续行动》里寄快递的案例类似,实际原因都是沟通中出现“懒惰”,智商的懒惰不思考,做事的懒惰为了减少环节,结果懒惰更费时费力;
4、下一步行动:
(1)提倡沟通可以比文书的精简多点“繁琐”,自己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
(2)沟通中主动来完成结束部分,多反问多确认一次的时间反而能节省更多耽误;
(3)再回顾“约哈利窗”,清单记录重写《20210520.自我袒露和表达》计划;
【六】
1、选阅读书籍时,会参考豆瓣评分和短评,但里面很多断章取义的无意义评论,越来越需要审慎辨别;
2、阅读过一些二手书,很多“干净”的书只有开头一部分有阅读痕迹,后面似乎是没有翻阅;
3、由于现在发声、评论的门槛太低,那些不是坏就是傻的论调也多了起来,很多书都没读完就来高谈阔论评分;
4、综合上面这些评论的现象,再次强调保护好头脑的必要性,用实践得出结果;
5、下一步行动:
(1)检视阅读是选书的重要把关流程,用这个来过滤选书;
(2)客观看待各种观点,自己很可能有不同看法,不要先入为主;
(3)知识短板的部分,综合参考主流观点;
【七】
1、处在明显的情绪中,识别到情绪,脑子里想到的多是“看到情绪了,怎么控制情绪”;
2、反思当下这一步,其实也如白熊试验那般不停想着白熊,注意力被情绪带走,只不过是意识到情绪出现,没被影响决策;
3、如果能换成更理性的目标可能更好,因为虽然控制了情绪,但还是被情绪把控着注意力;
4、通过这次的思考,再次加深RAIN四步的理解:只有第四步“非认同”之后,才能释放对情绪的那部分注意力,看到/控制与释放有很大区别;
5、下一步行动:
(1)回顾日志关键字“RAIN”的记录,整理理解的迭代版本;
(2)保持在情绪中的记录,在看到情绪后,关注理性是通过什么理由释放对情绪的注意力(非认同这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