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小强升职记》.作者邹鑫在说自己从IT男到自由职业者过渡中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认识到-大多数人新年计划常常写的是你认为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自己真心想做的.
这个观点跟《最小阻力之路》的核心观点很像.只有做你真心想做,热爱的事,你才能有足够持续的动机.而一旦只是做你认为应该做的(本质是去解决问题)-在外界压力下产生的动机,一旦情况稍微得到缓和时,你的动机就会被削弱,而这件事就很难持续.
而这里头最关键的事是
我也不知道我喜欢做什么
生活里最常碰到的是你应该做的,你又拒绝不了的事.
尤其我是个自律很差,自制力也很差的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我们错误的目标.
以新年计划为例.
能够写入新年计划里头的肯定是我们觉得有价值的而且不容易实现的.而制定计划时,我们想的是实现这个目标时的收获.
你肯定不会把出门倒垃圾,去超市买瓶饮料这种事写在新年计划里.
同时我们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的是我们应该做的事,但并不会太过于仔细考虑这件事实施的方法,成本和可能会遭遇的困难.
制定新年计划就制定计划,还要忙着跨年呢,谁还有时间慢慢想这件事要怎么做!
而一旦新年狂欢过后,冷静下来取出我们制定的计划时,此刻我们的重心转移到了计划实现的过程上.
而这个时候看到的是困难.
当这件事实现的难度越大,实现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实现的成本越高时,我们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越弱.
尤其是这件事是我们应该做而不是想做时,尤为雪上加霜.
这就像让你从客厅走到卧室时,你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度.而如果让你从客厅走到楼下去打酱油,你就会犹豫.让你从客厅走到几十公里外的里给你一个地方时,即使你“应该如此做”,你也会非常“不想做”.
对困难,麻烦的畏惧,是出乎于感性思维的,不是理性思维可以控制的.
焦虑的来源
无论是否意识到,我们在开始一项工作之初,大脑已经有意无意的预估完成这项工作需要付出的成本,代价,自身能力以及任务需要与能力之间相互匹配情况.
当大脑直觉认为任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即当你专注在做自己擅长的工作时,可能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擅长的本质即是对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预先的估计以及相应解决方法的储备.尽管你可能没有意识到,但你在开始进行这项工作之初,你的心理表征已经对整个工作的完成过程有一副清晰的图景.这副图景有如一副清晰的地图,标注着你的起点,你的终点,你的前进路线,还有你需要留心拐弯的地方.
而相反,当大脑直觉认为任务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时,即你认为自己在做自己“不擅长”的工作.
你无法预估过程中会出现的困难,你也不清楚对于遇到的困难将如何解决.你的心理地图上有清晰的起点和终点.而连接两点之间的线路被迷雾所笼罩.你不知道如何前进,也不知道这条路会有多远.不确定感开始出现.
人总是喜欢确定性的事物,而讨厌不确定性.可能原因在于“确定性”的感觉与我们自身的内在安全感相联结.而不确定感让我们失去这种联结.
焦虑由此而生.
你的理智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要去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但你的感性提供了反对的理由去做这件事,而感性常常是凌驾于理性之上.
建立联结的方法
戴维.艾伦在《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这本书中提供了GTD的方法.其核心在于
(一)通过前期的事物整理分类,清空你的大脑,减轻大脑负担.
(二)提供事项难度分解降级的方法,将一个任务做事前拆分,直至成为每个小小的能够在2-3分钟内完成的小任务.
2-3分钟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就是联结.
当你估计一个任务可以在2-3分钟内完成时,你就是认为这个任务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你将你认为身处于你能力范围之外的巨大建筑解构成一个个的小砖块运回你的能力线之内.你用你擅长的方式,在确定性的感觉之下,一个个解决这些小任务.
任务完成过程中,我们的感觉始终是与确定性相联结.
因为任务已经简单到可以2-3分钟内完成.
而每个任务都是我们所擅长,我们对困难和应对方法有充足的储备,思维在此过程中不会轻易停滞下来.
有如大地上的河流,轻盈缓缓的顺着任务的向前延伸而流动.
我自己的亲身经验是另一个方法-把你的目标拉回你的能力线范围内.
我自己是个看起来“意志力”“自制力”都很差的人.而且我非常不擅长跟自己的感觉作对.
当我理性认为“应该做”一件事而感性却“非常不想做”这件事时,我一般会强制自己去做,而结果就是我不仅效率会非常的低下,同时我会很快在与自己“不想做”的情绪中肉搏到筋疲力尽,而后甩手:好啦,你赢了,不做了.
主流观点都认为感性或者情绪是动物性的一部分,理性才是人类进化的表现.
但对我而言,感性就是你的上帝,你的爹妈,你的孩子.你无论有理无理,你都只能顺从它,但不能忤逆它.
而我的方法就是对目标做出妥协.
比如我想从四月开始恢复运动,跑步,冥想,俯卧撑的习惯.
一般的计划可能是我要每个月跑50公里,或者每天跑5公里.
不要脸的说,
我制定的四月运动计划如下:
跑步运动:
合格:本月累计跑10公里
优秀:本月累计跑20公里
完美:本月累计跑30公里.
冥想:
合格:本月累计冥想8天.
优秀:本月累计冥想15天
完美:本月累计冥想20天.
俯卧撑
合格:本月累计俯卧撑50个.
优秀:本月累计俯卧撑80个.
完美:本月累计俯卧撑100个.
这种计划拿出去简直是丢人.
这个计划写出来的时候被我对象取笑了一番,她觉得一个严肃认真的计划至少必须把上述的数量翻一倍.而且这种目标很容易让人养成惰性,只完成合格标准.
但我是很认真的做这个计划.
因为我在没有开始前,就允许自己不一定非要“做到完美不可”.
在这个需要做但我一直拖拖拉拉以各种借口抵制拖延,不想去做的事面前,我先妥协.
我在自己力所能及,肯定能轻易完成的范围之内划出一道线,只要我把这个任务的合格目标完成,我等同于完成了这个任务.
而这意味着,完成这个任务的合格线以后,我再做的任何事都是在加分.
打个比方,如果你制定目标是一个月累计跑步量为50公里.这个跑步量对跑步达人简直是“顺腿跑来”那么简单.但对一个平时不怎么跑步的人而言,是难以估计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跑下来.而这个目标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努力后好不容易完成,另一种是努力后也不能完成.
你只有成功和失败两个结果,就像你要么及格要么不及格两种结果.
你所做的漫长的努力只是在避免不及格.
而当你把目标拆分出合格,优秀和完美时,你一旦不费力确定性的完成合格目标时,你已经获得目标完成的直观感受,而后你每多跑1km,都是在你已经获得的基础上加分.你的直观感受是你现在随时可以停下来,但你额外多做的,都是一种获得.
跨越过及格线之后,你获得了选择的自由,也不再与感性情绪作对.因为你已经完成这个目标了,你并非非这么做下去不可.
而结果就是你愿意做下去.
这是一种笨拙的但有效的方法.
我每次写东西都会写的很长(当然长有时候意味着废话,没有什么价值).而每次写东西之前,我会很不想写,因为我觉得我会写很长,而且很花时间.
写这个东西是我在坐地铁过程中写完的.
因为我告诉自己,合格线就是三言两语把方法说完.只要合格就行啦.
而结果就是你看到的这个长文.
可能有人会不屑于这种方法.
但人并非总是理性的活着,就像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
它很完美,但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