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抱怨型来访者,邀请当事人从问题式谈话转移到解决式谈话:
“你很希望你的孩子能乖乖地自觉地读书。什么时候孩子能自觉地读书呢?”
“你曾经做了什么帮助他养成自觉读书的好习惯?”
“当他不自觉读书时,你曾经做过什么处理,比较能让他愿意再次自觉读书?”
若当事人仍不愿意接受邀请,咨询师可以定期地询问下列问题,而引发当事人可以扮演观察生活的角色,并开始思考与运用生活中可能的资源:
“我们有多少机会可以发现解决之道;以0分代表没有机会,10分代表非常有机会,在0分到10分之间,你觉得现在是几分?”
“你希望我可以如何帮你,才会对你是有帮助的呢?”
如果当事人一直沉浸在困扰里,咨询师则可转向“应对问句”:
“这么长的时间面对婆婆的挑剔,你是怎么熬过来的?”
“你是怎么支持自己走了这么艰难的一段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