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命地买书和课程,囤了一堆,翻开几页以后就感觉昏昏沉沉,不一会儿就睡着了,上课也一样。
一直以为自己是囤积癖,拖延症患者,忍受不了学习和创造价值的寂寞和枯燥。
实际上呢,自己却是一个沉浸于不创造价值地玩,享受短时间的满足,却经历着长时间的空虚的人;不明白为何空虚,不创造价值,消耗着大量的资源,表现就是,上学花着爸妈的钱,工作了花着自己的、却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浪费的钱,心怀愧疚,从而渴望改变,最终游走在满腔热血和因循苟且之间。
每当和人聊天,不乏爱阅读之人,和他们相比总是相形见绌,害怕他们,因为自己知识匮乏,于是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看着同事升职加薪,表面上惊讶这些人动作可真快,实则羡慕嫉妒恨,决心超过他们,买了课程,看了几分钟就昏倒睡着。
由于虚荣而努力从来没有那种威胁到自己生存而努力来的持久和强烈。
也许,自己做的事,干的工作远没有给自己想要的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结果;也许,自己的认知就只能到那种满足自己生存和安全的需求,再高一点根本没有认知到,也不想去挖掘,永远停留在“敲头上班,敲头拿钱吃饭”的层次。
因此,对于高层次的需求认识不到,就没有欲望去满足,也不迫切。转换不了认知,自认为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去学习上课就是浪费时间,和虚荣心相互比较就会陷入一种无效且耗能的循环中,简单来说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转换不了认知,上升不到那种更高层次的需求状态,往往会认为,工作就是为赚钱,赚钱就是为了消耗地玩,短时间的满足,长时间的空虚,如此循环往复,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艰难地把巨石推向山顶,巨石又轰隆隆掉下来,生命就在无效且无望的重复中消磨殆尽了。
一切改变都是从最艰难和枯燥,重复的初级阶段而来,摆脱懒惰、枯燥、抱怨的状态也是如此。马上停止是不可能的,循序渐进,逐渐改变却是有可能的,意志力是易耗品,小小地使用一下,虽不能有肉眼可见的改变,却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第一步。
习惯从来不会被停止消除,却可以被替代,虚荣心人人都有,同样也可以使用正确的情感来把它的占比缩小到最小;认知也一样,固有的认知不会被消灭,却可以被迭代升级。慢慢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只要不中断,终有升级的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