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地铁站,已经是夜晚十点过,挪步在人行天桥,抬头望,夜空漆黑,冷风轻轻拂面,就像是在嘲讽着我。使劲甩了甩头,好让太阳穴两侧的胀痛感,减轻一点。
儿子应该已经睡了吧,对,我想起来我还是有个儿子的人,再过两天,他就满十一个月了。我这几天老在盘算着,等他一周岁的时候,我想带着他,还有先生,以及我妈妈,去拍个全家福,去户外,我要买好素材,自己去拍。
这一天真的有种“够够的了”的感觉。我在脑海里飞速复盘。
早上对人做单点业务指导,可是在实战中,并没有出什么结果。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就又跑到另一家校区,开个碰头会,开得我低血糖,急匆匆去吃我最爱的饺子,心满意足回到岗位上,准备晚上打仗。还好晚上有一点点进展。
当我踏出公司的时候,想着到家肯定十点过了,心头掠过一丝灰色。地铁上一路回收各个校区的工作进展,得知都没有什么实质进展的时候,心态有点崩。
我在天桥上站了一会儿,不是尝试放空,而是任由自己在失落的情绪里,浮沉。不太好的感受,像被吹大的气球,一点点扩散,当时就特别想对着下面的车水马龙,砸下去一句粗口,可是忍住了,都成年人了,还是要点体面不是。
今天看了《西藏生死书》的第五章---把心带回家,我这一路就在问自己:我把心带回家了吗?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容易失落?传说中的认知疗法,到底怎么运用,才好?
我该如何,把心安住在那一方朗境?
我都这么努力了?为什么结果还是不如人意?
我想,也许我对“结果”的预期过高,不符合事物发展的正常态势吧。我去做了,然后就一厢情愿地期待,好结果的出现,可我总是失落。这又说明了什么?
说明我对每一步的结果预期,还不够精准。用佛学语言说,叫做看得不够透。就像今天上午我的单点指导,此后我就会学会了,我指导的对象几乎是第一轮上这个战场,而且技能较弱,外部也存在一些威胁因素,所以无论我如何精细地指导,最好的结果也不会达到我预期的那样。
这么一分析,我的心之所以在下班时仍然无法安住,实在是因为我自己愚痴。
蠢,体现在我不会使用SWOT模型预期一个管理行为的后果,所以没有过程性的干预;痴,体现在我对结果的过度追求,其实当我专注于过程,所有的结果,都是水到渠成的。
因此,今天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把心带回家,放下执念,最关键的,是学会看透,对一个人,对一件事,对一个行为,多用一些模型去分析,多一些角度去看待。
写完这些文字,心里舒坦多了。感觉禅修的过程真的太复杂,但是我会开始慢慢去实践的,这也是我第二遍看《西藏生死书》的主要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