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李雪的《当我遇到一个人》,里面的一些理论引起了我的好奇与思考。
《当我遇到一个人》一书中,作者李雪提到:
”父母可以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要避免用自以为是的”正确道理“去限制孩子。若真心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限制是伪造的爱
自从孩子出生,父母们就严防死守,高度紧张地关注着孩子的任何一个异常,吃手指,不行,扔东西,不行,玩泥巴,不行......吃糖,担心牙会吃坏,看电视,当心孩子近视,降低智力。
对此,李雪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如此担心,孩子是否有某种需求,他自己是完全能感觉得到的,不需要父母来给他设定各种限制。
”如果人类这个物种进化到今天,还要靠限制才不至于把自己搞坏,那么这个物种早该灭亡了。“
作者李雪的一个朋友家孩子,曾经对孩子在吃糖和看电视上的限制非常严格,每天都要跟他强调糖果对视力的危害,结果孩子却丝毫不领情,千方百计的找机会要看电视吃糖。她朋友即使花了很多精力去约束孩子,但在每天”吃糖等于近视,看电视等于近视“的负面催眠下,这孩子果然高度近视。
后来在李雪的劝导下,朋友彻底放弃对孩子的限制,一开始孩子真的是疯狂地看电视,甚至看到凌晨,父母也都陪着,但经过一星期之后,孩子开始有选择了,只看一些制作精良的节目。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很久以前,我家娃幼儿园一个好朋友的家长,曾经也跟我们提起过,她是如何培养孩子自律性强,早睡早起的习惯的,她的理论跟这非常相似。
比如睡觉,一开始睡得很晚没关系,先忍住几天不管,随他睡多晚都行,慢慢地,他自己就会意识到早睡早起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起来。到现在,那个小朋友自律性一直特别强,学习作业基本不用父母操心,妥妥地是”别人家的牛娃“一枚。
看来,他们是早就悟到了这一层道理。
限制,不是真正的爱,而是伪造的爱。
你认为是为了孩子好的正确的道理,孩子未必就能接受和喜欢。
不限制,才能让孩子真正实现自我限制。
为什么一些人会在无限制的情况把自己的身体搞坏呢?
比如,有的孩子在沉迷于网络游戏,真的会整天捧着电子产品不放,智力水平也低于同龄人。
究其原因,正如知名作家李雪所说:
”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如果内心的某个空洞长期得不到爱的填补,就只能往里塞酒精,药物,电视,网游等,但永远也填不满。“
如果能够细细了解和观察,就会发现,那些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的孩子们,大部分都是在家里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或者为生计奔波,或者感情不融洽,或是离异,自顾尚且不暇,又哪有时间来陪伴和关注孩子呢?
长此以往,没有得到充分父爱和母爱的孩子,心灵上必然是空虚的,这时再有好玩有趣,能给孩子带来归属感 和成就感 的游戏,必然会迅速占满孩子的整个心房。
但是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中,面对巨大的落差,孩子的内心,依旧是空荡荡的。
那该怎么办呢?
看到这里,有人要问了,既然如此,那我如何才能实现既不限制,又得到好结果呢?
书中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全然的爱,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李雪提道:
”每个人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都有很深的原因,我们可以不理解,但要对现状有一些尊重,避免妄自尊大。
放下受罪的较劲,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有爱,我们总是能创造性地走出困境。“
这一点,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当我不再处处与娃争执,对着来,而是给他更多他想要的大抱抱大亲亲后,他会更加主动地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的。比如,饭后收碗,收拾垫子等。
之前还因为看完电视后没有收垫子说过他,但刚刚他在与爸爸开心地一起看完电影后,没等爸爸提醒,自己就主动地收拾好了垫子。
再回想下,基本一个下午,我们或爸爸都在陪着他玩,玩扑克,看电影,打游戏,刚才两个人还挤在一个沙发里,贴在一起有说有笑地看电影。
用娃的话来说,他现在是吸收了满满的爱的正能量,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
孩子的每一个行为后面,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原因,我们不要盲目地加以限制,而是要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不限制,全然的爱,才是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这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