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之初心

作者: yy梦想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7:40 被阅读447次
“慎”之初心

3月31日,蔡厚淳教授做客“长江讲坛”,作了一场名为《新时代    慎修养》的精彩报告,报告讲述了“慎独、慎染、慎微、慎初、慎终”塑造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完整结构和道德境界的人性亮点。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对新时代的道德建设,也必定具有极强的启示作用。

“慎”之观念,在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根深蒂固,中华文明也因此能延续五千年而不断裂,可谓功不可没。追根溯源,“慎”之观念由来已久,就是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中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和知足之心。

“慎”之本心一--敬畏之心

很多人讲,为什么当今中国出现了如此多黑暗丑恶的现象,是因为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蔡教授讲座说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宗教意识)。作为讨论问题无可厚非,但若不去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宗教史和中华文明史,妄自下这样的结论,就有些抹黑国人之嫌疑了。

如果宗教意识是信某种神而修来世,那抱歉,中国人确实没有。如果说宗教意识是敬畏自然力量、自然规律,而对人的行为产生的一种心灵约束,那么中国人从来就没缺少过。从远古的易经八卦开始,中国人就开始主动寻求人类行为和自然规律的默契。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还有人讲:举头三尺有神明。就这都是在描述中国人敬天法祖的传统。

敬天法祖就是敬畏自然,敬畏自然之规律。

从人类整体活动来讲,敬畏自然。要“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要求人类避免人为的主观动作违背天意,自然,因为只有畏天、顺天才能无为而不治。这是由敬畏而生的“慎”之观念。因敬畏而不乱为、不妄为,而道法自然,才使中华文明延绵不绝。

从家庭和个人来看,敬畏生命。要“子孙以祭祀不辍”,就是要讲求顺应人类发展的规律,繁衍和延续人类。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才会去传承生命,因为敬畏生命才能不堕入宗教的泥潭去追求死后的归宿,而是努力去构建现实世界,所以才有了中国人的生生不息,一次次的繁荣昌盛。

从社会角度来讲,敬畏人民。“我有三宝,持之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德慈万民,俭以养德,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入俭之门。就是努力的强调要真正的去爱护黎民百姓,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只有敬畏人民,才能去爱护人民。因为敬畏人民,才能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历史上才会出现一个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文明谱写了一曲曲赞歌。

因敬而畏,因畏而慎。

“慎”之本心二--感恩之心

中国人长久以来祭祀的对象为“天地君亲师”。而祭祀的本质就是铭记、感恩和传承,祭祀“天地君亲师”,就说明中国人感恩之情中就包含有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等等。

总结归纳的中国人性弱点之一就是要面子。消极看是虚荣之心,积极看,也可以说是激发人类的进取心。而要面子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一种感恩之心,就怕显示不出自己的感恩之意,而作出的略显夸张的行为。有心怀感恩,就会在意能不能做到知恩图报,是否在行为中展示了这样一种情感,就牵扯到所谓面子问题。

若心怀感恩,必定时时事事处处对亲情、友情、爱情、恩情等等进行对照,唯恐被视为忘恩负义之徒,因而慎之又慎。才会: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天地孕育万物,人就一定要对自然心怀感恩,而不是相反。当前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过度开发、破坏自然,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是一种贪婪的表现,是一种忘恩的做法。这种不“慎”之行为,不是中国人之本性。

国家、社会、人民不断的努力创造,为我们每个人提供生存发展之基。活在当下,应心存感激。而当今却怪像频出;无病呻吟者、牢骚满腹者、反党反国家反社会者,以及贪腐等犯罪者比比皆是。蔡教授建议这些人去学国学,就会心怀感激,就心存敬畏,就会少一些怨气、匪气、恶气。

亲情、爱情和友情陪伴,支持,鼓励我们成长。离开亲情、爱情和友情的人是难以生存的,怎能不感恩。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曰:仁者无敌于天下。对待亲情、友情、爱情,都要知恩。知恩图报才会不断减少心中的戾气,减少产生违背人伦、道德之行为。

因知恩而感恩,因感恩而慎行。

“慎”之本心三--知足之心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常乐,本是中国人最为朴素纯洁的观念。而当前却有人批判这种观念了,说是鼓励不思进取,宣扬颓废堕落。我想这是误解知足常乐的内容了。从来我们讲的知足常乐就是指物质与功利层面,而不是在追求创造与精神层面,不然我们既要“知足常乐”又要“自强不息”,岂不分裂了?

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价值观渐渐发生了一些偏移,人类社会凸显出更加强烈的功利性和物质性,其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展的。而物质和功利的追求是无限的,在这物质与功利的贪婪追求中,人们就会放松要求,放松警惕,铤而走险,直至走向失败,走向灭亡。

蔡教授举例李斯位极人臣大宴宾客之时,想到了“物忌大盛”,最后却在贪恋功利的权衡中迷失,而不能坚持本性,最后以“惨”字告终。

《好了歌》早就做了生动的注解,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却还是层出不穷。就是因为还有太多的人因不懂知足,而分不清“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提不起,放不下,想不开,而陷入贪、嗔、痴之深渊。可以说,缺乏知足常乐之心态,就会为功名利禄而不慎,后患无穷。

因知足而坚守,因坚守而慎为。

新时代,我们正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依法治国。这些都需要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只有不断地培植人民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知足之心,才能增强人民的“慎”之观念,做到“慎独、慎染、慎微、慎始、慎终”,从而不断推动中国社会道德、人文的向好向善发展。

相关文章

  • “慎”之初心

    3月31日,蔡厚淳教授做客“长江讲坛”,作了一场名为《新时代 慎修养》的精彩报告,报告讲述了“慎独、慎染、慎微、...

  • 母亲教会了我们什么?

    定初心,觉当下,信未来。 有梦想,有担当,简单,纯真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当我们自己孤独的时候,无法温暖别人。...

  • 慎而思之,勤而学之。

  • 心慎而行

    心慎而行 张状元/文 心之慎,人之性。居常情,知实变。 心居者,欲之源;居灵者,魂不迁。 世人者,威之剑;慎心变,...

  • 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欲、慎友、慎初

    慎言、慎行、慎微、慎独、慎欲、慎友、慎初之七慎 慎言 俗话说,“慎言以养其德,节食以养其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

  • 论语读本(中级)(6)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〇死者人之终也,远者其岁月久也。执亲之丧,当既尽哀泣之情,又慎丧死之礼;祭...

  • 32句做人之道处事之理,悟懂了,你将会受益一生!

    引导语:做人贵在三慎:慎微,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慎隐,在无人知晓情况下,不做亏心事。慎恒,锲而不舍,始...

  • 《黄帝外经》之八《红铅损益篇》

    容成问曰:方士采红铅接命,可为训乎?岐天师曰:慎欲者采之,服食延寿;纵欲者釆之,服食丧躯。容成曰:人能慎欲,...

  • 天下长安[16]-偶遇

    在许之慎跟着宫里的太监匆匆离开京府衙门后,宇文怀德也没有耽搁,立刻动身前往帝都最大的当铺“千品行”。他得去把许之慎...

  • 《孙子兵法》之 慎战论

    《慎战论》 兵者,夫不为胜乎?此 乃国之大事,亦国之难事,以其至大至难矣,得之者得天下,失之者失天下。有不慎焉,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慎”之初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az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