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年仅15岁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手机游戏,在一个月之内,竟然偷偷地刷掉了父母手机里2万多块钱,后来被父母发现之后,孩子也信誓旦旦地对着父母发誓——以后再也不玩手机游戏了,但是没过多久,孩子又旧“病”复发,继续沉迷于手机游戏......
为什么父母帮孩子戒手机游戏就这么难呢?孩子游戏成瘾行为最初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父母如何才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呢?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爱玩手机游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那个孩子不爱玩手机游戏呢?哪怕是意识到了孩子沉迷手机游戏(行为)的危害,也只是认为孩子“应该”要改变,而不是“必须”得改变,虽然是两字之差,但是其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应该
不少父母对孩子唠叨:“你该去复习功课了。”或者说:“你应该少玩点游戏,多看点书。”,总之父母所强调的“应该”,听进孩子的耳朵里,所理解到的真正意思就是:“我可以待会再去看书。”或“我可以再多玩一会游戏。”
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应该”就是还有周旋的余地,就是可以不完全听从;这就好比到了晚上十一点,我们告诉自己:应该要去睡觉了,但是随后又掏出手机继续刷起了视频;“应该”的背后是一个可选性,只要自己愿意继续玩,就可以继续玩;只要自己愿意停下来休息,那就停下来。
必须
相比“应该”而言,“必须”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以及行为就迥然不同了。也就是说,到了这个点,我必须睡觉,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我准时休息的决心——不容商量且决不妥协。
同样的道理,父母在帮助孩子戒手机游戏这件事情上,只有抱以“必须”且决不妥协的态度,孩子才会真正做出改变,正如心理学家约翰.葛瑞德所说:
“想要获得改变,不是仅仅在脑海中出现改变(孩子)的想法就可以了的,而需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或孩子)必须改变才行。”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通过咆哮、打骂、强制等气急败坏的做法来对待孩子的成瘾行为——那样只会导致孩子的成瘾行为越来越严重。
而是把帮孩子“戒手机游戏”这件事看得无比重要,并且想尽一切办法,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并且是:我(父母)必须帮孩子改变——这件事紧迫到非解决不可。
结论:父母没有在态度上,认为这件事是一件非常重要且必须要解决的事情,那么,就无异于留给了孩子“不改变”的余地和退路,孩子当然就无法彻底改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