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君师父、尹东大哥,亲爱的湿地家人们:
大家好!我是任米荣,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栖居者,来自陕西西安猕猴桃之乡周至。孔子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相信每一位加入到青春语文工作室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清晨我们沐浴着君师父坚持与毅力的兰香,带着每日寄语,开启昂扬乐观的工作模式,在各自的聚焦点茁壮成长;一天之中感受工作室兄弟姐妹的热情与无私,体会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的温暖。在此我要真诚地感谢君师父,为我们组建了这样一个大家庭,使大家彼此温暖,共同成长;感谢尹老大为我们开创了语文湿地,使我们这些花花草草沐浴阳光,享受雨露滋养;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教师成长学院这样的平台,进行自己的专业研究。今天我分享的话题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要躬行”,下面我主要的从课堂教学和群文阅读两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我的实践探索经历。
课堂实践促创新
2022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规定: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教师应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在上八下第四单元的演讲这个探究性单元时,我发现虽然同为演讲稿,但四篇演讲各具特色,《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参加李公仆先生追悼会时拍案而起,发表了这篇慷慨激昂、爱憎分明的即兴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丁肇中针对中国学生特点发表了重要演讲,既具有客观理性,又包含殷切希望。《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自信执着、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他甘做人梯、扶植新秀的崇高品质。其语言幽默风趣,深入浅出。《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则表现出高屋建瓴的思想和庄重典雅的语言特点。
我上课时利用六节课时间,以四篇演讲稿为例,带领学生以朗读、分析的方式讲解了演讲的特点、类型及语言风格,但是我总感觉缺点什么,因为这是探究性学习单元!在听了君师傅的演讲课之后,我豁然开朗,探究性学习原来是这种形式。她上课的时候采用小组PK的形式,让学生在每一篇演讲稿中自主挑选段落进行演讲,演讲之后分析点评,学生在评价中逐步掌握了演讲的风格,真正体验演讲的形式,了解演讲的特点。随后王君老师给学生了一个话题,让他们进行即兴演讲,学生居然可以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高效地完成了活动探究的三个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演讲这种应用文有了全面的掌握。
师父的课给我两个启发:1.深刻认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识到教学一定要与学生实践相结合。2.永远相信学生的潜力无限。给他们一个支点,也许他们真的可以撬起整个地球。
于漪老师曾说:“出色的教师总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上,让学生在艰巨的不轻松的,有时是复杂,甚至痛苦的思维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自己创造的欢乐,产生一种自己能够驾驭知识,驾驭自己成长过程的自豪感。”我们老师就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的大脑随时准备接受挑战。
语言表达实践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利用一些语言训练的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比如在七上第六单元,语文素养是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作者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我在讲《天上的街市》时讲通过让学生进行“看到星空,我想到了——”这样的语言训练可以使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有同学说,看到天空,我想到火星,想到祝融在火星上遥望水星的共工;看到月亮,我想到嫦娥,想到有一天后羿也到广寒宫去和嫦娥相会;还有同学说,看到星空,我想到终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会在月球上植树造林,让月球成为人类幸福的家园……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深刻认识到作者改编牛郎织女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在讲《女娲造人》时,起先没有预习课文,没有讲神话的概念,直接让学生进根据《风俗通》中《女娲造人》的内容进行想象,然后分析自己改编的故事和风俗通中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学生也说出了造人的原因、经过、造人方式等内容。其中一个同学说世界上的残疾人,是女娲挥藤造人的结果;有同学说人造出来一天之后,有一个人突然死了,女娲意识到“哦,原来每一种生物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是不能违背这种自然规律的,所以她才安排男女婚配,繁衍后代。然后我让学生快速默读袁珂的《女娲造人》,并与《风俗通》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对比,同学们发现袁珂不但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原因、造人的经过、造人的方法、给人起名、安排男女婚配这样的事情,而且作者想象得很细致,女娲的神态、动作特别具体,同时删掉了“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人也”“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这两句话,因为这两句话属于封建等级观念、迷信思想,我们要摒弃。学生在实践中懂得了想象、改编也是有依据的,应该根据确定的中心对原文进行增添或删减,培养了创造力,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名著阅读实践活动。在每学期的名著阅读活动中,我再让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读书分享,其实也是以分享促阅读。分享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每天独自分享,一种是小组定期分享。同学们按照读书的内容,在前一天准别好分享内容,制作好PPT,课堂上分享。为了促进全体学生阅读,体现趣味性,分享学生还需要准备问答环节,答对的同学会有学生自制的礼物,也是作为一种读书奖励,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做到深入阅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李爱梅老师工作室一篇叫《行走的力量》推文,课上她引导学生群文学习了《登幽州台歌》《己亥杂诗》《望岳》《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五首诗,其中最后一个环节是“经典并不遥远”我印象最深。她说很多人以为古诗和我们相距甚远,其实不然。比如:
我有一个闺密,她已经退休了。她很喜欢到乡下的村小去上课,一周上好几天,但是没有工资。这件事可以用哪句诗来概括呢?
学生脱口而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儿子报了理科,又想换文科,他很迷茫,我就带他去爬山,等到我们历尽艰险,爬到山顶的时候,他会说什么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上个星期很忙,但我有一个工作要完成,于是我晚上就写出来,等到第二天,我觉得不好就全盘否定,第三天上午我灵感来了几十分钟就写好了,这件事情可以用哪一句诗来概括呢?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一直认为,古诗文教学最注重的是积累和赏析。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我更注重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去寻找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画面,理解诗歌意境,咬文嚼字体会作者的感情。
看了这个课例之后,我开始反思:这些赏析对学生的成长作用究竟在哪里呢?仅仅是为了提高鉴赏能力吗?我相信赏析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核心素养中就有“审美创造”这一内容。但是如果只注析理解体会,还是没有进入到诗歌教学的真正境界。所以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写作实践。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目的是学习积累,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生运用,而终极目的则是学生创造,最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更恰切地表达。就是君师父所说的打通教法与活法,让语文学习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根据这个理念,我坚持在每节课上让学生进行微写作训练。在学完了《回延安》,我让学生想象自己10年后参加工作时,准备离开家乡时,仿照课文写一首热爱家乡的小诗,学生写出了这样情真意切的诗歌。
离周至
李宇航
提起行李,即将远行
蓦然回首
八云塔耸立城中默默地守候我
沙沙河在城外静静地等待我
烟火巷子的灯光暖暖地照着我
我
捧起一把黄土紧紧地攥在手心
眼泪却打湿了黄土
亲人们
在远方招手
我的脚怎么也抬不起
犹如被大地紧紧地抓着
周至啊
你叫我怎么忍心离开
学完了《飞天凌空》,当学生了解了新闻特写的方法后,我给学生播放了《摔跤吧,爸爸》中吉塔夺冠的22秒视频,让学生用特写的方法写出当时的情形,学生是这样写的。
比赛距离结束只剩22秒!吉塔站在摔跤台上,眼眸犀利,沉静自若,突然她急中生智,用声东击西之计抱住了对手的腰,她随即像弹簧一样来了个360度大旋转,瞬间将对手翻倒在台上,吉塔赢了!落后四分的吉塔,秒间实行大胆的想法,运用高难度系数动作,一周旋转,战胜对手,实现反转。吉塔,好样的。全世界观众为你沸腾!(何浩阳)
时间只剩22秒,吉塔屏息凝神,观众聚精会神,都在祈祷吉塔将五分夺回。吉塔伸手抓住对方的腰,不料对手很强悍,根本没有机会。吉塔回想起父亲的话,揣摩对手意图,生动击西,来个假动作,这招成功了,五秒……四秒……吉塔搂住对方的腰,咬牙坚持将对手来一个举过头顶的重摔,两秒……一秒……当我们的心揪在一起的时候,吉塔赢了!教室里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朱梦茹)
学完了七上《赫耳墨斯与雕像者》之后,我让学生试着创造一个寓言故事,告诉同学们一个道理。一位同学编出了以下的故事:
销售苹果手机的经理想要知道苹果手机的月销量,她首先来到OPPO手机体验店,问经理:“这个月你们出售了多少部手机?”回答:“16000。”她笑了一下。之后,她又来到了华为体验店,问华为的店长:“你们本月出售了多少部手机?”回答:“2万部多一点”。她心中窃喜,扬长而去。因为他们曾经的销售额是30000部。等到回到自己的店铺,“咱们的手机本月销售量是多少?”他急切地问店员。店员回答:“不到7000。”他气急败坏:“这怎么可能?”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虽然这个故事在情节上与《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很相似,但是注入了时代元素,体现了爱国精神,我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并告诉大家,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在于服务生活,创造更优秀的作品滋养我们现在的生活。
文兰森老师曾说:“一个语文教师的教育理想,应该通过语文教育和训练,培养出较高的语文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语言的表达力和思维的创造力,是这种人才应具备的两种核心能力。”
综合性实践活动。语文是工具性极强的学科,所以我也很注重语文实践活动,尤其是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一般都是让学生登台去主持、展示,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七年级第一学期的三场综合性实践活动就可以使学生学会写开场白、结束语,学会设计各环节之间的点评、衔接,并能流畅地主持简单的活动。
比如在七上第二单元的“人无信不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会在前一周先明确分工:搜集资料、确定发言人、制作PPT。后来我再上这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加入了表演的环节,学生在大家的表演中,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介绍自己的方法,明白了小而言之,诚信是立身之本;大而言之,诚信是国际交往的准则。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真切地用语文,创造语文的世界。
二、群文阅读求同法
在师父和工作室里兄弟姐妹的带领下,我阅读了师父和于泽元等人关于群文阅读的书籍,了解到了关于群文阅读的价值。
群文阅读从阅读对象上说是由单篇阅读拓展到多个文本,包括非文字性文本;在文本组员方式上提出了链接性组元,强调了多个文内部的互文关系、并列关系、主次关系;在阅读形式上强调了其深度阅读和思维建构,具体化为比、对、读、议等学习方式;在群文阅读的价值上强调了其对能力获得、思维发展、素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在专业思想上,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必须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平等中的首席”。
群文阅读的类型:
知能习得课:举一反三式、求同存异式、以文解文式、综合路径式。
审美赏析课:审美体验式、美文赏析式。
读写共生课:思想激活式、篇章构建式、手法借鉴式。
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我也开始尝试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八下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景,抒发作者的情思。我发现这四篇文章都围绕主要景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开描写,表达对山水风光的赞美之情和独特体验;在写法上,各篇的结构基本都是交代游踪、欣赏美景、抒发感情,而且都有移步换景和定点观景的写景方法;语言上,都有生动形象的一面。同时,各篇课文独具魅力,各具特色。《壶口瀑布》则写自己两次前往壶口看瀑布的情景,详写雨季观瀑的壮观景象,表达对黄河精神的赞美之情。《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借自己的尾椎骨折、高原反应和内心体验,表达对各拉丹冬的敬畏之心。《登勃朗峰》运用散文写景和小说写人相结合的手法,让人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滴水经过丽江》则是通过一滴水的三生三世,见证丽江古城由建城到声名远扬的盛景,突出了丽江的历史悠久。其中后三篇的这些内容与自然风景形成互补,让学生全面理解游记所写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游记自由多样的特点。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目标,我将四课整合设计成手法借鉴式群文阅读课。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了字词,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开始群文阅读,以“跟着课本去旅行”为活动主题,通过设置闯关游戏的方式,从看篇风景怡人、看段结构精美、看句风格独特三个角度,分六个课时,引导学生探究游记的行踪、景物特点、语言风格,一步步掌握游记的写法。在上第一节群文课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展示旅游路线图、介绍景区特点,因为这四课篇幅比较长,学生对文本不熟悉,直接整合在一起教学,跨度比较大,感觉整节课上学生被我牵着鼻子一会儿把书翻到这儿,一会儿把书翻到那儿,显得手足无措,又无话可说,课堂的气氛很凝重,我感觉很失败。
我想起了君师父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整合,让语文教材立体起来,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深度开发教材,促成内容的整合,就能避免教学的零碎敲打。课后阅读《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刚好看到:“单篇教学好比一条毛毛虫,能够全面地呈现出某条毛毛虫的一般性和独特性;群文教学好比一类(组)毛毛虫,聚类在一起,更多强调与突显的是“这一类”的某一共性,其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则常常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如果先进行单篇教学,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全面深刻的把握,也学习了各篇的个体特色,然后再将四篇课文整合起来分析比较、存异求同,这样就可以避免群文阅读教学的零碎敲打。于是我调整了教学方案,先存异后求同,仍然安排了六课时,前两节课主要学习《壶口瀑布》,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概括文章内容,主要分析了作者两次去壶口瀑布看到的情景,体会黄河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初步了解游记散文;第三节课学习《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引导学生了解独特的自然风光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坚强不屈的精神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第四节课学习《登勃朗峰》,学习散文写景和小说写人相结合的手法,感受幽默的语言特点;第五节课学习《一滴水经过丽江》,主要了解丽江古城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体会作者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最后再进行“跟着课本去旅行”的群文阅读,用时一节课,主要任务是规划路线(所至)、评选美景(所见)、写推荐词(所感),使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特点有全面深刻的认识。这样的群文阅读课思路清晰,新鲜有趣。学生在熟悉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得心应手,发言人数多、质量高,课堂气氛也活泼了很多。
经历了这次事件之后,我在设计阅读教学的时候,就采用“单篇阅读显特色、群文阅读找知己”的方法,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候,我先带领学生概括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内容,精读了课文第二自然,学习写景的方法,感受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怀念之情;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莎莉文老师给作者带来的变化,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学习《<论语>十二章》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含义,通过补充孔子、曾子、颜回等人的资料,体会孔子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和启迪,这些个性特点通过单篇的形式学习。
群文设计时则以“师恩难忘”为主题,又加入了《藤野先生》一课,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论语>十二章》合在一起对四篇课文进行整合,让学生绘其行(体会白描手法写人物),知其事(感受用事件塑造人物的方法),说其言(用人物的代表性语言传情达意),传感受(借助议论抒发感受),让学生明确写人之法:外貌显出精气神,事件多样显特点,语言突出高品质,抒情议论传真情。
亲爱的语文湿地的朋友们,一路走来,在君师父的带领下,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快乐而充实。君师父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理念的更新,更多的是乐观、坚持、热情的精神,正是师父的这些精神唤醒了我们,使我们对语文的热爱与日俱增,我愿在师父的带领下一路青春,一起奔向语文的星辰大海!
2022年12月1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