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和光同尘
第二节
【原文】
挫其锐①,解其纷②,和其光③,同其尘④,湛兮⑤,似或存⑥。吾不知谁之子,象⑦帝之先。
【注释】
①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锐(rui):通锐,锐利、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不显露锋芒
②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③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④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⑤湛(zhan):没有、虚无的意思,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⑥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⑦象:似。
【译文】
它不显露锋芒,也没有纷扰,光芒也很隐晦,它混同在尘世。说它虚无缥缈,又好像处处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好像是天帝的祖先。
【解析】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锐,锐气、锋芒,指各种自以为是的行为和轻薄浮躁的情绪。纷,纷繁杂乱、支离破碎的事物及意识。尘,指现象世界,相对于本质世界而言。畅游于道的美妙境界里,彻悟了人生真谛,获取了大智大慧,原先那种不可一世的锐气及浮躁情绪被挫消了,一切与我无益的纷乱都得以解除;摒弃那种张扬外显、积极进取的心态,代之以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以合乎道的观点来看待世间的美丑、善恶、荣辱、贵贱,这时的人才是清醒的、有觉悟的。“不言之教”的功用即体现于此。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湛,深沉、幽隐,指道隐而不显。“似或存”指似幻而实真,似无而实存。老子认为,道幽隐深沉,不可捉摸,看上去虚无却又真实存在。在这里,老子自问:道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他没有从正面作出回答,而是说它存在于天帝现相之前。既然在天帝产生以前,那么天帝也就无疑是由道产生出来的。
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由此,研究者们得出结论,认为老子确实提出了无神论的思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