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却丝毫没有觉察。
从小的方面来讲,原生家庭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在我们童年时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的学习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进而模仿。因此我们的身上会有很明显的父母行事风格的痕迹。不同家庭会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父母的“协同培养”,会让孩子更懂得协作、更拥有权利意识,具备更强的社交能力,这样的孩子会更成功。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就能成功地时代了。
我对此还是深有体会的。北京有郊区县和城六区之分。显而易见的,大多数城六区家庭的生活水平要高于郊区县家庭的生活水平。作为18岁之前一直在郊区县读书的我来说,中小学阶段并未有任何的不适应,因为身边人的思维一直都是在一个频道上。大学之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我考入了某所北京当地生源占70%左右的一本大学,身边的同学更多的是来自城六区。我发现无论是想法还是行事风格,大家跟我完全不同。他们表现的更果断、更积极、更自信,不畏惧竞争,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寻求合作。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完全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应该是找到部分原因了。
从大的方面讲,社会文化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充斥着我们整个人生阶段。家庭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环境在微观层面的投射。家庭作为社会中的个体,自然受到来自文化方面的影响。就像蔡叔提到的犹太人、温州人、浙江人、广东人,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生意人。他们是基因自带生意属性?当然不是。长期浸淫于做生意的文化当中,耳濡目染。自带的先发优势,再加上长期的积累,马太效应的绝佳案例。
还拿自己说事吧。不同地区的结婚风俗是该地区文化的一种表现。我的未婚妻来自其他城市,地域的差别导致我们两家当地的结婚风俗都不相同。长期恪守的风俗让双方父母都不情愿妥协让步,觉得对方的要求毫无道理,险些最后不欢而散。
环境对我们个人的塑造至关重要,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但同时环境的“默默无闻”,让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自然对于它给我们带来的局限也不自知。我们应该跳出这看不见的包围圈,努力理解别人的生活环境,尝试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便具备多种思维视角、多种行为模式,可以应对不同问题,更顺利地得到自己想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