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外界驱动的,而不是内部驱动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代表华生曾说,给我一打健康的、没有缺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抚养他们,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是天赋、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或种族是什么。
再来说一个真实的例子。印度是个非常重男轻女的国度。女士不仅很少有受教育权,而且出嫁时娘家要陪大量嫁妆,嫁妆数量不够,去了婆家会被耻笑或辱骂。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一个恨女不生男的经典电影,虽然女孩们赚取了金牌,为自己翻身了,但是那种守旧的害人思想仍然根植于印度的头脑中。
有个印度人家生了个健康女孩,大人把孩子扔了,孩子命运从此转折。本以为会被人捡去,可女孩却被狼群给叼走。女孩长到七八岁才被人发现。她们的眼睛像狼一样锐利,牙齿像犬科动物,看到圆月嗷嗷叫。这一系列的外在行为都是大人错误的观念,把孩子遗弃了,才导致成这样。女孩被人类发现,回归人类生活时候根本就像平行的铁轨,跟人类生活教育完全不对接。饮食排泄全是动物,从动物转为人,这八年的记忆全部delete,太难了。后来她学会了简单的字词,能够学着人类的样子吃东西。这时候,她发现她是狼群中的人,已经太晚了!女孩从被遗弃的那一刻开始,吃的母乳是狼的,食物是生肉,从此她悲惨的命运就开始了,进入人类社会没多长时间,女孩死于尿毒症。
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相近但也有很多区别。类似上面狼孩的真实故事,也有狗孩、猪孩等,扔的大都是女孩,女孩被当做动物一样对待,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寿命也和动物一样。
很多穷人家的孩子拼命学习,为的就是离开现在的环境,去更好的环境接触,打开眼界。高中或大学有交换生,这样的现实尖子很多都是家境很一般的孩子。出国之后更加勤工俭学,努力学习。环境不能早就人,但能深刻地影响人。
我上大学期间,室友没有一个考研的,我在犹豫过程中,也没有选择考研。另一个寝室,八个女生七个考研。虽说考上的很少,但是她们整个寝室的学习氛围是整个楼层乃至整个专业最好的。进寝之后,都是坐那学习。可见,这样的环境不看书也得看书。
外在学校,内在家庭。孩子读书了,我们也可以关掉电子设备。尽量给孩子营造一种专注的环境。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才思泉涌。有岁数大的人,为了消磨退休时光天天搓麻,噼里啪啦好似屋内放炮,这样的嘈杂环境如何学习?很多图书馆有点像衙门,大墙上贴着嘘的止语图片,寺庙内打坐的人,也是需要凝神静心,标语写着禁止喧哗。
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到内在的家庭环境,培养成啥样类型专家,全看营造的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