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细化课标
常态的学习模型如下:
单元内容——恰当在学习目标——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真实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辅以学习支架评估量规。
基于标准的学习任务架构如下:
细化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学科大概念——提出核心问题——设计核心任务——分解若干子任务——确定学习资源——提供学习支架——设计评估量规——学习作品发表。
在这个过程中为什么要细化课程标准呢?
课标具有普适性,不能细化到每个地区、每个年级、每个学校、每个班级,解读并分解课标,就是要把课标层级化、校本化表达。
贰|制定并叙写目标
一、有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很多老师的授课是脚踩西瓜皮,溜到那里是那里,没有目标意识,或者有目标,但是等到下课的时候再回看目标——初心已变,让教学目标成为可有可无的存在,实践证明,如果目标明确,教师进行的就是有效教学否则就是低效教学或无效教学,只有有效教学才能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二、学习目标的特点:
1. 目标要可操作性
2. 目标要指导学生学习,站在学生视角而不是教师视角
3. 目标要明确、具体,要可观测。
目标的确定要依据课标,更应该依据学情,明确教学的起点,同时要有教师的经验与判断。
三、课程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步骤:
1. 明确教学的侧重点在哪方面?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还是梳理与建构。
2. 明确课标要求
3. 明确质量标准
4. 确定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的特点:要清晰、明确、可操作、可测量。学习目标里面有个贯穿始终的问题,学习目标决定了活动的价值,在任务群之下的学习不再同频同步,不要求面面俱到。
五、教师角色的转化:学习目标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制定,而不是老师,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由传统的讲解者变成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监控者,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判者。
六、学习目标的叙写
好的学习目标应该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 表现,能说明期待学习者做到什么
2. 条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预期的表现
3. 标准,即学习者应达到怎样的程度
七、学习目标的维度
1.安德森对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的重新界定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2.威金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出了逆向设计,即: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目标】——确定可接受的证据【评价】——规划学习体验和教学指导【学习活动】。
UBD将 阶段分为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学习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
4. 韦伯的知识深度分类理论DOK提出了四级知识深度:知识是什么?——知识怎样被运用的?——知识如何以及为什么能被运用?_知识还能在哪些领域被运用?
5. 张秋玲理论:语言、思维、价值分类,她提出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
叁|学科大概念
语文学科如何完成内容的结构化呢?
人文主题为主线的单元设置显然不能表征学生的语文能力。
任务群像是阅读的对象或者是阅读的范围。
以文体来结构单元显然也不能承担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的任务。
只有反映学科本质的东西那就是大概念,学科大概念。
大概念是需要学生持续理解的概念,超越了学科细碎概念,反映学科本质,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具体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简直,是学科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是上位的知识,需要学生持续理解的内容,超越了那些不能建立关联的事实和技能,聚焦在比较大的概念、原理和过程上,大概念具有迁移性,能迁移到与主题相关或者超越主题的新情境中。它可能是一个核心概念,更是一个关系或者一个论断。
大概念可以让学生将知识结构化,并且将其内化为语文素养,鞥能让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得以迁移,并且进入新的的学习,可以让教师始终明确自己的教学要点,锚定各种语文活动和学习任务,无论多名纷繁复杂,总能直指目标。
国外学者凯希和莫里斯曾经“雨伞”隐喻提出判断核心概念的方法。这个有点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