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本人围绕"创城"发表了一些个人的看法。不曾想拙文推出后竟会引发这么多人的点击,反响会如此強烈。这说明广大市民对"创城"活动是极为关注和关心的。同时也说明,我们在某些方面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应该作出反思和改进。
"诌"文发到网上后,有相关人员对剪鱼尾巴一事作出了各种解释。一种说法是剪尾巴是为了阻绝鱼尾巴滴水。这个说法遭到很多网友的嘲笑,说鱼身上的水又不是从尾巴上喷出来的,剪它有何用?阻水用得着这么做?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那家摊主不够"规矩",鱼货的摆放总是超出案台很多,影响人们通行。所以,就由管理人员出面将鱼尾巴剪掉。到底该相信哪种说法我也不知道。从逻辑上分析,似乎第二种解释更能站得住脚些。因为我在舟山住了几十年,还从未见过有谁为了防止滴水而这样去剪掉鱼尾巴的。
昨天,碰上一老友,其刚从菜场买菜回来,他说,他买菜的那个菜场也在剪鱼尾巴,鱼都齐刷刷地排得像受阅部队一样。而摊主则在发牢骚,说剪过后的鱼买相太难看了。其实,现再去深究剪鱼尾巴的缘由已没啥意义了。因为此事发生于"创城"的大背景下,不管它细节如何,总是与当下这轰轰烈烈的追求不无关系的。况且,这些解释也实在太过勉强好笑。以假圆假,只会更假。何必呢!
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仍坚持认为"创城"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在操作过程中把侧重点搞偏了。我在"诌"文中写道:文明的载体是一域之人或一国之民;文明的内涵在于人们的普遍性素养。而这些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潜移默化式的长期积累。一城一域文明与否,与一切物化的东西亦即硬件虽有着一定关系,但并不密切。
所以,文明,首先是人的文明。人若粗蛮无知,戾气冲天,城市的外表再光鲜、基础设施再完善,也无法让人感到舒服。但是,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偏差,以致对一切物化的东西格外地予以重视,却对于人的内心的改良有所忽略。
说到对人的内心的改良,又不由地让我想到我市实施不久的斑马线礼让活动。可以说,这是舟山迄今为止做得最成功、最有效的道德教化活动,尽管这种教化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強制性的行政约束。但是,由于其符合现实,深得人心,所以,这件事不但做成了,而且做得很漂亮。
前些日子,我的一批北京战友来舟山游玩,对舟山的"斑马线文明"大加赞赏,说没想到舟山人素质这么高,比咱们北京好多了。说得我心里美滋滋的。战友们回京后,在微信交流中,仍一直毫不掩饰地流露着对舟山的好感,他们夸舟山三美:景美、食美,人美!
我们一直在说要塑造城市的名片,但是,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城市名片。我认为,城市的名片很简单,就是:在你离开这座城市之后,她能否给你留下难忘的美好,你会否对其心存留恋?
多年前,我出差去越南。在胡志明市的街巷上,口渴难奈,便在一小摊上买了一杯现榨的甘蔗水。付钱的时侯,那位滿脸皱纹的老妪又额外递给我几元钱。我很不解,那老妪认真地解释说,因为你没加冰,所以,这钱要退还给你。我并不知道设摊的老妪事先向我说的价格是指加冰的(当地人一般都要加冰的),我没要冰,老妪就很自觉地将钱退还一部分。她若不给,我也根本不知道。她这种诚信让我很感动。
发生在异国他乡的这段微不足道的插曲,让我感怀至今。从此,这位老妪在我心里就成了胡志明市的一个化身。这种感觉竟是如此的美好。需要在此说明的是,胡志明市的市容并不光鲜,甚至还远不及我们国内的许多二线城市。但是,一个城市的美感真的不是由她的外在形象带来的,人美了,城市才会美。
鼓浪屿,一个与厦门隔港相望的小岛。留给我的美好,除了风景本身,占重更大的还是某些特定的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鼓浪屿的几个角落里总会有一些艺人在表演。有一次,在一拐角处的榕树下,我遇见一位拉小提琴的年轻人。那天,天上下着毛毛细雨,游客稀落。榕树下只有我与他。我俩相视一笑,少顷,他拉起了《鼓浪屿之歌》。 这首曲子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我还在船厂当工人。第一次听这首歌,还是在1982年春节前夕的船厂礼堂里。总结大会后,青工们表演了几个节目,节目中就有这首歌。从此,这优美的旋律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此时,倏然听到这熟悉的曲子,又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场景。我站在那里听得入神。一曲终了,我用双手递上十元钱,他用双手相接,再向我微微躹了一躬,说道:谢谢!
一个美好的邂逅,一段优美的琴声,让我感动了好久。从此,鼓浪屿便在我心中平添了几分浪漫与美好。
再回到前面的斑马线议题。多年前,我曾写文章批评过舟山的斑马线乱象,称舟山的斑马线是杀人线(说斑马线是杀人线不是我的首创,而是柏杨先生的断语)。但是,现在,在我们这座城市,斑马线应是最可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
当车辆停下来,静静地等候着你过去,此时,可明显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一种默契与和谐。当下,在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能让人觉着和谐的地方并不多。因此,斑马线就不免让人有了几分感动。每当我快速通过斑马线的时侯,都会不由自主地向对面的司机招一下手,这是为了表示真挚的谢意。而这一刻,足以让人感到一丝暖意和美好。
斑马线文明,其实也很好地体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互存精神,倘若这种精神能在一个地方蔚然成风,那么,即便其建筑物陈旧一些,市政设施差一些,引车卖浆的摊贩多一些,街上的商业广告多一些,穿梭的人群乱一些,菜场里的带鱼尾巴依旧在滴水,但她,依旧是充满着活力和诱人的美感。而这,才是我们应该竭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