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雨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财经豹社
央行宣布从10月15日起,再次实施较大范围的“定向”降准100个基点。根据央行网站发布的有关定向降准问答,此次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同时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对冲10月中下旬的税期。
很多人分析了,降准的目的在于对冲经济下滑的风险,对冲中美摩擦的升级等等,这些都是理由。但在笔者此前的文章《央行意外大幅降准100个基点,真的是意外么?》中其实笔已经描绘出来了,再贷款等工具大规模使用的弊端主要来自于三个:
央行通过MLF类型的工具投放再贷款,需要一个大前提,也就是银行获得央行的资本需要有足够的抵押品。而合格抵押品之所以称为“合格”,本身就是稀缺的。而如果强行增加MLF的规模,那就只能扩大抵押品范围,也就是把不合格的抵押品(如AA级小微“垃圾”债)也称为合格。换句话说,因为央行已经降低了抵押品的标准,也就是变相的承认了随着MLF等再贷款规模的扩大,抵押品本身数量不足的尴尬。那么,要继续扩大规模的实施,只能一条路走到黑,央行不断地把不合格的抵押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视为“合格”,央行吃进垃圾抵押品的同时投放基础货币。这显然不是长久之策,因此,通过不需要抵押品就能投放的货币方式----普惠式的降准去替代MLF的再贷款工具才是当前必然之选。
通过MLF类型的工具投放货币,会提高银行的成本,而这些成本将会进一步传导至企业的借贷成本。事实上并不利于目前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而如果通过降准投放基础货币,银行资本便会从法定准备金转为超额准备金。以这种从法定准备金中把银行的钱解冻来说,资金成本几近于0,更利于对于实体经济的舒困。
再贷款的类型投放货币,一般来说,期限都是3个月至一年,这其实会增加银行借短投长的难度,不利于银行放出长期限的贷款资金。但降准解冻出来的资金基本上没有时间上的限制(除非央行重新抬高准备金,但朝令夕改的政策央行极少会实施),因此,如果通过降准的方式,便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因此,在目前银行纷纷惜贷的现实背景下,释放长线资金最好的做法就是降准,而不是通过再贷款(如MLF,PSL等)工具投放货币。
那么,很多人有这样的疑问,美联储加息,中国不仅不跟随,反而还要进一步释放基础货币,是否会对汇率端产生负面影响,致使人民币汇率贬值?笔者认为,短期或许会对人民币有负面影响,从银行的结售汇上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企业目前都不愿意结汇了。市场都会预期人民币下跌。但事实上,在目前美国长短期利率几近倒挂,美联储事实上加息压力也在凸显,明年美联储加息次数一旦减弱,美元下跌压力便会骤升,这将会舒缓人民币兑美元下跌的压力。
另外,一国的币值会跟该国的外汇储备息息相关。而中国外储是按照月度净额结算的,当前外储略微下滑,主要还是来自于美元高估,而非美货币和资产因而低估,而如果随着美国2季度GDP见顶,三四季度GDP开始回落,那么美元的强势将会改变,美元下跌,外储增加,RMB的贬值压力也能缓解。
而很多人也在有这个疑问,降准了,导致基础货币增加,这属不属于央行放水,地产开始复活?事实上,降准不是放水,仅仅是对MLF等方式投放基础货币的相互替代和补充而已。因此,不是每一次降准,都是放水,如果真要看央行是否放水,直接看一个指标,广义流通货币,M2。M2同比增速大涨才是,也才会对地产行业提振。而事实就是,M2增速几近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底部区域,退一万步来说,意味着即便是央行真的有心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由于银行在整体国家去杠杆的大趋势下产生惜贷,而使得M2依旧非常低。这就很有流动性陷阱的味道----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但马匹依旧不会喝水-----因为根本就不需要。
笔者除了梳理这些老生常谈的降准问题,为何把这次降准继续等同是一种国进民退式的操作?因为影子银行的大规模流行,其实就侧面显示出来中国是一个二元的经济体制。传统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原因,难以大规模借钱,或者直接放贷借钱给实体行业。那么对于很多非国有的实体行业、过剩产能行业,地产行业等等,便需要从影子银行体系去融资。而随着监管要求,表外回归表内,一定会造成这些行业的融资困难,导致实际利率的上升,央行事实上很多次的降准和宽松,其实都是对冲这些表外的紧缩。
而说穿了,在表外回归表内的背景下“定向”给传统银行降准,这就等于给民企加息,私企加息,国企降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降息。降准可能会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企、私企的融资难,但不会根治。
一言以蔽之,降准是定向的给国企降准。而表外的缩表,或者说市场上由于融资难而导致的实际利率加息,是给民营企业们加息。一个M2在历史底部的指标,就可以说明这一切问题。
因此,这次降准,当然也不是央行的最后一次。在未来,这样的宽货币,紧信用的组合依旧会延续,那么,国进民退式的政策,也一定会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