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一宁
这一代人,一个个像悬崖边奔跑的孩子。在青春的荒原上,他们忽然看见了光。
——吴晓波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How the Light Gets in 。
——莱昂纳德·科恩
在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
——马化腾
1986年一个春夜,哈雷彗星时隔76年又出现在地球的上空。年仅15岁还在读初三的马化腾,十分热爱天文学,找他父亲要了将近当时4个月工资的700多元钱买了第一台准专业级天文望远镜,他成为所在学校第一个看到了哈雷彗星的人。
“他当时非要不可,我们不肯买,太贵了,要 700 多元,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他妈妈有一天翻他的书包读到了这篇日记,我俩商量了一下,还是给他买了。”父亲马陈术日后回忆说。
当然,能在80年代花700多元给孩子买望远镜的家庭肯定不是普通家庭。马陈术曾历任八所港港务局各级职位,退休前是某上市公司董事。丰厚的家境和父母的爱造就了马化腾低调温和的性格,满足了马化腾童年的兴趣爱好,也给与了他成长和创业路途中坚实的底气。
马化腾和其他几位腾讯创始人都来自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他们热衷的不是金钱本身,而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宗教徒般的热情。13岁时,马化腾跟随他的父母从海南岛迁居到成为经济特区的深圳。他在深圳中学认识了腾讯另外2个创始人:张志东和陈一丹。中学时期,友情总是单纯的,他们课下一起集邮、背圆周率、做奥数题……后来读大学时,他们大多共同选择了计算机专业,开始系统学习C语言、算法、编程等知识,为后来的共同创业打下基础。
他从小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总是羞涩又文静。具有理工男的内敛低调。大学期间他没有参与任何学生干部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对计算机的热爱中。大学毕业后,马化腾没有选择国企性质的岗位,而是一家南方技术水平最高的计算机公司当软件工程师。
当时国内通讯还以寻呼行业为主,马化腾的工作一直围绕寻呼行业展开,直到94年,他遇到了惠多网,感觉像是为他开启了互联网的大门,他沉迷其中,并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成为了站长。他为了成立这个分站,投入了5万元,在自己家中配备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
并没有盈利性质的惠多网站点,马化腾却投入了自己当时的大部分收入进去。这些都透露出他敢于舍得和冒险投入的创业天赋。
雅虎的杨致远、网易的丁磊、阿里的马云、搜狐的张朝阳……很多互联网大佬同样起步于那个网络萌发的时代。
98年时,马化腾开始鼓动中学时就经常泡在一起的老同学张志东等一起创业。他们创业起步还是基于经验,选择把寻呼机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开发无线网络寻呼系统。五六个人挤在一个满满当当的屋子里,初始团队虽小,彼此却相熟相知相信,也有共同的信念,这些都预示了腾讯未来的成功。
98年,马化腾因为一些小的机缘,开始打算培养出来一个汉化ICQ。起初他们都不认为这个产品能带来盈利和收入,主要的业务还是放在寻呼系统上。谁也没有意识到OICQ会成长起来,后来居上。
虽然是建立在对ICQ的模仿之上,但是做了很大的创新。为了适应国内的上网环境,把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并针对国内的政策、网络环境、用户习惯不断的调整和适应。腾讯在技术研发上一直坚持“小步快跑,试错迭代”原则,OICQ上线后,不断发现和修复BUG,并版本不断迭代升级,以更大的激发和满足用户的热情。
99年10月份,美国在线公司状告腾讯的OICQ侵犯了ICQ的知识产权,此时,OICQ的用户数已经超过百万,但是腾讯公司的账面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流。但是还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社交平台如何赚钱,马化腾甚至一度想要卖掉腾讯。从出现资金危机到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腾讯花了6个月的时间迅速找到了2家风投融资,从失血殆尽里起死回生。
创业到第20个月的时候,腾讯的核心产品QQ确定,并拥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和一个可爱的企鹅品牌形象。QQ的注册用户数达到1个亿的时候,马化腾他们还不清楚如何拿QQ转化出盈利,不过已经有风投愿意为腾讯的未来买单。
我看了《腾讯传》前三章,感受最深的就是腾讯的成功得益于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首先腾讯搭上了中国崛起的互联网经济第一班列车,又身居经济特区深圳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庞大的用户体量基数,并拥有一支知根知底彼此信任的创始人团队。
我会继续把《腾讯传》这本书好好研读完,希望有更多好的想法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
(腾讯五位创始人从左至右:CAO陈一丹,CIO许晨晔,CEO马化腾,张志东,COO曾李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