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地提高认知水平,做出更好的决策,我想应该是每一位不甘于现状之人所不懈追求的吧!
目前我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大致由以下构成:
1. 信息量(思维素材);
2. 一个人的思考水平,大脑活跃的能力,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深度、广度、沉浸度;
3. 对自己的思考进一步加工,形成自己的模型;
以下对各部分进行分析;
如果我们缺少缺少信息量的话,就会侃侃其谈,天马行空,说话,思考没有现实的依据,像是空中楼阁;
如果我们思考水平不够的话,就会出现当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大脑是空空的,不能去联想相关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有总结自己模型或者对他人的模型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的话,说话就容易颠三倒四,把一个东西说过来说过去,不能对事物进行定性地判断,把握不住事物的本质。如何自己是否具有这一种倾向,很简单,向下深抛一道两个问题就可以了。例如:刻意练习理论,很多人可能听说过这一个名词,并且知道这个理论是什么。此时,如果想要判断某人是否非常熟悉刻意练习,读过深层次的相关著作,那你仅仅只需要问:刻意练习理论为什么提出来?在刻意练习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培根曾说过:阅读不是为了故意反驳和质疑,不是去盲目相信什么、获取什么,不是去积累谈资或去摘抄,阅读是反复的权衡、揣摩与推演。读完这本书得到什么知识、认知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形成了什么观点。
所以阅读要尽量读原文,读一手资料,慢慢推出自己的认识,而不是直接看什么总结思维模型的书籍(可以看,但是要想办法去深入)
认知绝不应该是一个个空洞的理论,而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帮手,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不要沉迷于理论的表面,对理论浅尝辄止,要进行密集的思考,运用于生活之中。记住:花拳绣腿废了你,真刀真枪成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