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2点,91次督导课程,大家照旧提前围成一圈,等待开课。康老师提议:为了更高地提升大家的专业、督导能力,更改以往的督导模式。具体操作如下:1、一人呈报个案,一人督导,时间15分钟,期间康老师离场。2、呈报个案者离场,康老师入场,督导督导者,15分钟。3、呈报者入场,督导者再次督导呈报者。4、康老师直接督导呈报者。了解规则后,大家一下沉默了,紧张的氛围已经开始弥散。见没人报个案,我主动申请呈报者。我很好奇这样的方式会发生什么?
待康老师离场后,大家再次陷入沉默。我很庆幸,自己已经不再焦虑了。A同学被迫上阵,其实已经很勇敢、担当了。15分钟的交流中,我有情绪,甚至不想多谈,感觉问题没有解决。离场后,我在外面很轻松,和助理闲聊了很多,心里期待着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再次进入后,康老师在场,A同学继续督导。我感觉到他的焦虑更加明显了,好像要硬塞给我什么东西似的,我不想接,甚至想逃离,督导陷入僵局。康老师这时与我交流,把我之前描述的关键点再重复了一遍,我已感受到心里的情绪在波涛汹涌。当问道:“如果你是婆婆,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人要离开,你有啥感受?”“我会很难过!没有人会像她一样关心我、陪伴我、懂我”“你说的她,就是你自己!你很难过!她对你意味着一个亲人的丧失!”听了这话,我被愣住了,控制不住情绪,按耐不住开始哽咽、哭泣……大脑立刻浮现出外婆的影子!突然之间,我发现自己对待这个婆婆的方式、投入,本质是我在对外婆进行补偿!接下来,康老师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含泪表达了压抑很久的情绪、情感,一下觉得轻松了很多很多……
督导过程结束了,接下来的分享、总结才是干货!A同学反馈:1、自己被推上督导角色,其实很焦虑,很想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所以第一次谈话以收集资料为主,关注对方想要解决的事情层面。2、当督导后,自以为是康老师上,自己可以甩锅的。但当知道是要再次督导时,不知所措,更加焦虑,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无法专注个案。我的收获:1、当对方重复自己的语言、不带评价时,更容易感受共情、连接、被理解、被尊重,情感很容易就暴露出来。2、自己在个案中,也是陷入自己的情绪中,无法把握好界限的范围,没有做到悬置。3、来访者的情绪背后一定与潜意识有关!我之前有想过,婆婆跟外婆的相似之处,但没有停留下来处理压抑的情感。当康老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我发泄、表达之后,困扰的问题一下醍醐灌顶!康老师的反馈:1、悬置很重要!A.同样的事情,在咨询师转述的过程中,已经默默地发生变化,很有可能远离了来访者的初衷。可想而知,当我们面对家庭时,各个角色传递的信息都有可能带有主观色彩。只有悬置,关注人的部分才能切入关键点。B、当咨询师在自己情绪里打转时,是没有办法专注对方的情绪、情感的。2、抓住情感的脉络,利用转换技术,在潜意识层面工作!情感背后隐藏的,才是工作的重点——潜意识意识化。3、督导的目的是缓解咨询师的焦虑。如果咨询督导后,被督导者没有感受到轻松、或者个案中断了,都是需要思考的。
新的督导方式,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自我成长,都让我收获很大!希望自己在此历练过程中,能勇敢一点、不断地挑战自己、丰富自己,真正地提高专业能力!
2020年8月27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