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当好大喜功
按语:教育不是为了荣誉而生存,而是为孩子终身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而存在。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根据学校条件和职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实践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地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360百科对教育本义的界定);“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从两个词含括的意义和教育的色彩看,它们显然是不搭的,即教育要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应有之义,应戒除好大喜功的思想;如果以好大喜功的思想经营教育,教育原有的色彩和气息就会被日渐消解,这种变质变味的教育只会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和文化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
教育是一种特殊性的行业,其特殊性一个方面表现为教育加工的对象的特殊性,教育是把人作为启迪和教化的对象。因为是血肉之躯,加之有思想、有灵魂,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所以在实施影响的过程中不可能像一般的加工业加工产品那样;一个方面其使用工具的特殊性,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升,审美意趣的涵养为目的。要达成这些目标,必须有丰富的精神性的媒介做支撑。否则,教育目标落实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另外,作为一种过程性的精神性劳作,教育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急于求成无法完成教育育人树人的重任。相反,揠苗助长只会对受教育者身心造成危害。任何事物的存在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依据规律办事,事物就可以在正常轨道上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事物的正常发展,教育也不例外。
大道至简,最简单的道理蕴涵深刻的哲理,最简单的道理普罗大众本应该都懂得。可是,回归到教育的现场,由于应试教育阴魂不散,催生出各种极富新时代特点的教育怪象。尽管形式多样,但扒去外在的皮囊,其本质就是在功利思想作用下的追名逐利和扬名立万。素质教育摇旗呐喊者不乏其人,擂鼓助威者也“前仆后继”,可是真正按照素质教育的本义对受教育者实施引导和教育者寥寥无几。这种扯虎皮举大旗的热闹与喧嚣背后隐藏的则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博弈。表面上风平浪静,私下里暗流涌动,没有硝烟、没有血腥,但一个个鲜活生命体的个性和棱角被渐渐磨平。教育原本是人的教育,是精神的塑造,可是成绩、排名、考核评比“三座大山”的挤压,让教育的管理者和执行者失去了理智。看似感情丰富,当面对学生的分数、成绩和班级的排名时,温润变成了尖酸刻薄。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人格分裂,是因为学生没有为自己挣得应有的好名声,这对自己仕途的发展、美名的远扬造成无法预知的影响,甚至会直接危及到自己的饭碗。
作为公共性的社会性事务,教育关系到国民的素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其发展除了共性的特征,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突出的表现就是极富地域性和对象性。虽然从国家的层面提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愿景,但长时间历史沉积下的问题不可能通过一纸文件和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就可以解决掉。既然差异是一种客观性的存在,所以在经营教育时就应该以因地制宜的思维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果盲目地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以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和落实教育,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随着城镇化的加剧,教育领域一场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役悄然打响。于是,中国的教育就表现出极鲜明的中国特色。农村的教育生态是“这里的黎民静悄悄”,城市的教育则表现出车水马龙的喧嚣与热闹。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实境遇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的教育资源被严重浪费,而城市的教育则出现“边关告急”的紧迫。由于生源和师资都扎堆于城市,农村教育出现日渐萎缩,有的甚至是有学校而无人烟。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走教育集团化办学,把教育产业做大做强指导思想的作用下,校中校、东西南北分校就成为城市教育的常态。这种规模化办学,吸纳了大量的农村生源,为更多人享受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了平台。可是,从对教育整体发展带来的影响看,其隐形的破坏力是巨大的,而且极容易造成一些潜在的社会问题。
梅贻琦有言:“教育之大,不在于校园面积之大、高楼之高,而在于能够培养出多少人格健全、身心健康的人;学校之大,不在于拥有多少学生,而在于能够吸纳多少大师级的老师,能够培养多少未来成为大师级人才的学生。”纵观教育的现场,之所以出现热火朝天的热闹景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掌握话语权的教育人为了实现“留得生前身后名”的人生目标的率性而为。占据了一定的高度,拥有了可以俯瞰众生的权力,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公共资源,以此作为垫脚石,帮助自己完成攀登塔尖的心愿。“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教育的管理者在管理的范围内可以任性地指点江山,教育的执行者因为是行家里手,也同样可以激扬文字。两相夹击,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受教育者。不论是在教育的管理者眼中,还是教育的执行者眼中,受教育者只是砧板上的鱼肉,他们没有任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只有以臣服之心按照划定的线路前行,不允许旁逸斜出,更不能节外生枝。只有亦步亦趋、循规蹈矩的往前走,才有可能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教育自己的人成就美名提供帮助。
教育本应该是安静的,更应该是干净的。可是,当应该变成不可能时,教育生态自然就变得诡谲云涌,教育的时空变得阴风怒号、乌烟瘴气也就不足为怪了。教育原本是一块温润的美玉,春风化雨,小桥流水人家,但现实的境遇却是充满瘴气、戾气。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有多少人可以保持天性,可以真正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不得而知。(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 陈士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