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我想从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我阅读后带给我的能量。首先是通读完全书,我体会的关键词。其次是这本书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也是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抽空就拿出来温习,让自己在母亲这个角色上做得更好。最后一部分,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实践体会。
第一部分,我收获的关键词
有了二宝再看这本书,也是希望自己可以不仅能平衡好两娃在家庭中的位置,同时也再让自己回看在养育一个宝宝时自己做的好的地方和继续加强的地方。再次通读完全书,我想分享三个关键词:放手、行大于言、信任
➢ 放手,其实这个词大家听到的比较多,哪那么容易,其实我今天想说,放手是对自己放手,把自己的那些所谓的责任,所谓的对孩子好放下,试想一下如果直接的放下的,又能怎样呢?
➢ 行大于言,之前一直说要言行一致,其实生活中说的多于做的,以前我觉得自己不能说教,这次才发现讲道理其实也没用的,你只要做出来,孩子就会理解和懂得,因此你希望一件事情发生,只要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做出来就能发生,行为不会骗人,孩子看家长的行为要比听我们说话更容易接受。后面我会分享我的实践小成果,哈哈
➢ 信任,在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真的信任过孩子吗?信任过孩子的能力吗?无论孩子多大都有相对应阶段的能力发展,其实这些的不信任归结到底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第二部分,书中章节的主要概要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指引者,这一次我将每一章对我有用的内容按章节进行罗列,也希望自己有空的时间就来看看,以便给自己提示。
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让我们在育儿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优秀的孩子品格,还能让我们自己再重新成长一次。重新成长一次的过程,需要思维的转化、行为的调整、注意言辞的方式。
1.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已经从原来的权威型转变为平等型,这是基于民主理念的提升,人际关系的改变,育儿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需要关注这里的“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敬和尊重。
2.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孩子对归属感有强烈的需求。孩子行为有赖于对内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观察与思考。孩子的洞察力是非常强的,他们的感受是非常的强烈,也许孩子在一些事情上并不能精准的表达,外部环境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孩子性格特质发展
a) 家庭氛围
b)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这里特别介绍了“家庭星座”也就是孩子观察家庭成员,每个人在家庭中的位置,而确定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近而影响孩子的性格及在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c) 普遍采用的“训练孩子”,后面的章节会提到如何“训练孩子”
PS:内在环境指孩子的天性
3. 学会鼓励孩子,鼓励孩子:一半指的是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行为,从而不会令他们气馁;另一半指的学会鼓励孩子,只要表达出对孩子勇气和自我认知信念的支持,我们就是鼓励孩子了。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区分我们是说的事还是指的孩子本身,也就是人和事要区分,就事论事而不是上升到孩子身上,比如你不行,你现在能力还达不到,一下否定了孩子整体。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孩子自尊和成就感。
4. 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的目标,错误的目标有四个分别为:
a) 寻求过度关注
i. 避免过度关注,首先要先搞清楚什么是过度关注,当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烦燥时,我们可以确定自己正面临孩子要求的过度关注情况。
ii. 觉察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之间的不同,孩子要求的是什么?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自己能否处理?如果我们有所回应,会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反应会帮助孩子懂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还是会导致他认为自己无助、无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行?
iii. 我们要帮助孩子根据不同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长期正面影响而不是获得立竿见影的短期满足。
b) 权力之争
i. 避免权力之争,坚持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们要改变孩子做什么。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尊重规律、赢得合作,这些都是解决权利之争的方法。
ii. 当我们搞不清是否是权力之争时,我们可以问自己,在这件事中,我个人的好处是什么?
iii. 另外判断是否是权力之争的线索,是看结果。孩子是不是仍然有同样的行为?孩子有没有反抗行为?我们生气吗?愤怒吗?
iv. 第三个线索是我们的语气,我们的语气是强硬的,怒气冲冲的还是苛求的?坚定的语气应该是沉着、平静、踏实的。权力之争的语气是言辞越来越激烈和愤怒。
v. 战争不是一个人的,如果我们从战争中退出来,没有对手或者观众,没有人需要击败,也就没有可以用来逞威风。
vi. 发生冲突时退出,实际上是帮助维护与孩子的感情。
vii. 无论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试着帮孩子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我们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是剥夺他们自己学习解决冲突的好机会。我们对孩子最大的帮助,就是退出战争,给孩子们足够的发展空间。(不参与战争)
viii. 如果我们把孩子当成一个群体对待,也就是说一视同仁,就能规避没必要的竞争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c) 进行报复
d) 自暴自弃
通过这些寻求归属感。四个错误目标在年纪较小的孩子身上比较明显。在这里需要区分“过度关注”和“过分权力”,当孩子的行为被大人纠正时,想要得到关注的孩子一受到斥责就会停止自己让人恼火的行为;而想要得到权力的孩子则会加强自己令人恼火的行为。
5. 将奖惩改变为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让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给孩子提供一个真实和诚实的学习机会。使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需要我们先转变思维,就是不能再把我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是告诉他吃饭有多重要对长身体有什么好处,而是让孩子体验不好好吃饭会挨饿这个自然结果,那么孩子自然会对吃饭的态度进行变化。我们措辞的目的,是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而不是我们替孩子决定,让他做我们想让他做的事。我们需要经常提醒自己“我没有权利惩罚一个和我享有同等地位的人,我有责任引导我的孩子。我没有权利强迫他人接受我的意愿,我有义务不对他人的过分要求妥协。”
6. 知道如何坚定而非强硬,强硬是我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命令孩子怎么做。坚定则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决定自己应该做什么,并做出来。
7. 对孩子表现尊重,是我们将孩子看作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这样的权利,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8. 孩子生活在这个世界里,需要学习尊重自然法则。孩子必须体会秩序和规则是自由的一部分,如果不守秩序,所有人的自由都会受到影响。
9. 崇尚爱和自由的家长有时会以为所有的权利都在孩子那一边,而事实上,在平等的关系中,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
10. 孩子会犯错误、做错事,这很正常,假如我们抱着批评的态度,就会无意中将好行为中偶然发生的错误单独拎出来,放大了错误的严重性,反而渐渐给孩子培养出永久性的缺点。这一条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还是挺有挑战的,这需要有换视角的能力,能让我们从孩子的立场看事情的发生,这也是我们在职场中常说的换位思考和同理心吧。
11. 让孩子有规律,规律对孩子来说像房子的墙,赋予生活的界限和范围,没有哪个孩子能在无法预知和无法期待的生活中过得愉快和安逸。规律让人有安全感。稳定的规律能够赋予孩子清晰感,继而产生真正的自由。当孩子感受到规律的稳固时,他们很少会挑战底线。在吃饭的时候,我经常对女儿说,手扶碗。怎么说其实都没效果,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吃饭也是不扶碗的,但心里的自我声音说,我虽然没扶但我可以保证碗的安全,也许孩子也是这么想的呢?我们不能用两种要求对待同一件事,这其实对孩子是不公平的。那个时候起,我就有意识的手扶碗,我渐渐发现孩子也开始这么做了。并不用我多说什么。(融入社会和自律是父母给孩子指引的目标)
12. 花时间训练孩子的技能,应该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常规内容。孩子的生活中,很多事都需要具体明确的训练。愉快的氛围,对每一个小成就的认可,能够让父母和孩子都享受学习过程。正如我们工作中也一样,我们想要的技能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形成习惯,对孩子其实也是这样。
13. 赢得孩子的合作,是基于我们真正的像对待我们的朋友那样与孩子互动,而不是指令和命令性的权威家长,想像一下,你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是经过同事同意,商讨方案呢还是直接说你需要干这干那呢。对于孩子亦如此。
14. 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如果说教、讲道理管用,那么也不会有神兽孩子了。
15.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在沟通表达中,语言也不是占比最重的。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
16. 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很自己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出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地方,要做到不轻易取悦,有说“不”的勇气。
17. 如果孩子的行为破坏规则、不合作,那么就是在用错误的方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大人的不假思索冲动反应,则会强化孩子的这些错误方法和目的。(避免冲突)
18.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我们也不想这样做,我们有责任和义务训练和培养孩子自己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家长能够给予的最好的帮助和鼓励,就是承认并相信孩子有能力应付。通过观察和引导,将生活以及生活中的困难、挑战和问题解决后的满足感、成就感,都交还给孩子。(避免过度保护)
19. 极少有父母会故意不让孩子发展独立和自立的能力,我们都希望孩子拥有这些。如果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激发独立)
20. 一个人越担心害怕,就越容易招致困难和危险,然而恐惧却能很成功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让别人为自己服务。没有哪个父母愿意看自己的孩子受苦,但我们必须明白疼痛和苦难不可避免。勇敢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会更少,我们需要帮助孩子面对及接受疼痛和苦难。(不受恐惧影响)
21. 开诚布公的讨论,不会引起孩子本能的反抗。多提出各种可能性,即使有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我们不能接受,也要提出来让孩子思考。客观、全面的处理方式是培养孩子理性思考和判断的重要前提。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和孩子都会发现,孩子能够形成对他现在和将来最好的能力和价值观。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留心什么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并且完全把处理这件事的权利交给孩子。
22. 孩子对大人的态度非常敏感,如果我们可怜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有自悲自怜的合理理由。这样会让他的痛苦加倍,这时他不是去面对他的困境或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而是越来越依赖他人的怜悯,非要等人安抚才能好起来。
23. 我们要求孩子马上做某些事,并不是对孩子尊重的表现,这是一种权威方式通常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孩子的反应当然也是不合作的状态,若我们不对孩子做过多要求,传递出的是需要获得孩子帮助而不是要求他服务或服从,我们才可以增进友好,形成令人满意的关系。
24. 有效跟进,前后一致。我们对待孩子随心所欲,虽然提出要求或者训练孩子,却没有期待这些要求和训练会有效,那么只会让孩子迷惑。我们的一致性会让孩子感受到清晰、稳定和安全,他们也因此能够学会尊重客观,知道自己做什么。
25. 如果我们能像对待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说话,我们就能从他们的敏感和智慧里学会很多。(倾听)
26. 和孩子说话的语气与和朋友说话的语气一样,我们和孩子的沟通之门就敞开了。
27. 我们担心孩子可以出现坏习惯的征兆、怕他们有坏思想,担心他们的道德观,操心他们的身体健康,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我们花了无数时间和精力,想替孩子过他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放松一些,从容一些,对孩子真正有信心,信任他们,让他们过自己的生活,双方都会很好。
28. 责骂、批评、惩罚、说教都不能教孩子不说谎,相反它们更像是这些行为的“燃料”,孩子更想做坏事,以击败父母和增强自己的权力感。当我们不再担心恐惧、不再强求完美,我们放松下来,我们会发现紧张消失了,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我们自己,所谓的坏习惯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29. 共同的游戏时间,可以成为家庭和谐,相互了解的重要时间。这是家人快乐的重要来源而不竞争。
30. “对“孩子说话,是在告诉他,我们要他怎样,是在让他顺从,是我们在思考;”和“孩子说话,是我们和他一起思考,找寻解决问题或改善情况的方法。
31. 试着召开家庭会议吧,成功的家庭会议,是每个家庭成员都认为这是个和全家人有关系的问题,而且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三部分,我的实践体验
女儿总是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卡壳时来问问题,之前我和爸爸也说能不能做完一起汇总问,多次其实并没效果,但每次遇到我们还是经常会说。实践本书中的小技巧,女儿在写作业过程中,多次叫我,我还是执意做自己的事情,当我做完走过去问女儿,我刚刚结束我自己的事情,你叫我有什么问题吗?女儿说我已经搞定了。(我内心告诉自己,哦,原来这是在叫我关注她)
儿子四个月,每次睡觉都需要哄好久,抱着走晃着睡。我决定让孩子自己睡。但这个并不成功,因为孩子哭的久了,姥姥和姥爷就赶紧去抱了,但我也并没气馁。我用听轻音乐,类似冥想那样子在他耳边轻轻耳语,居然没有再用抱着走来走去,也能安静的入睡。
养育孩子找到方法进行训练是个长期坚持不懈的过程,这也是get新技能的过程,不能白自诩”辣妈”称号,快乐的践行并成为孩子的辣妈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