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秋叶·阅读打卡战队
#第二周#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勇气叫做被讨厌

#第二周#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勇气叫做被讨厌

作者: 张秀瑜gaga | 来源:发表于2019-04-29 23:26 被阅读23次

    从小到大,我们可能都做了很多“讨喜”的事情。

    很小很小的时候,要讨父母、长辈的欢心;上学要讨老师的欢心;上班要讨领导的欢心;情侣间要讨对方的欢心;还有身边的许许多多角色——朋友、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等,我们去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如何与人友善,如何让别人觉得自己更好。

    但是,却有很多人做了很多“好事”,讨了很多人的欢心,却忘记要讨自己的欢心,很多人变成别人眼中的优秀,却没有被自己认可。这样的人,也许内心纠结、抱怨,认为世界是不公平的,感受不到幸福,久而久之的压力随之而来。

    我们的不幸福是谁的错?

    近几年,“原生家庭”都已经被讨论烂了。所有心理问题、习惯、结果,都追根溯源把锅甩给了原生家庭,孩子出现问题,社会转变了视角,我们不再指责真正做错事的人,而是警觉的想到去看看孩子的父母是不是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而酿成了悲剧。这已经形成了习惯,毕竟“养不教,父之过”的印象已经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脑中。

    也许,现在的呈现,确实都是过去的原因造成。但是,如果所有人的“现在”都由“过去”所决定,那岂不是很奇怪吗?如果一味的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仅靠原因去解释事物,那就会陷入“决定论”。也就是说,最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如果认定过去给自己带来了心理创伤,我们就会一直依赖这一原因,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个体心理学教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想到前些天新闻中报道的在高速公路上与母亲发生冲突,不留一点思考时间就跳下高架桥的17岁少年,还有北大高材生“高智商犯罪”弑母三年被抓的那个人人眼中的“完美少年”,舆论很容易两边倒,有的认为孩子缺少“挫折”教育,有的认为孩子生活的“太压抑”,父母种下的因,自食恶果。无论是父母的原因,还是孩子的原因,在此时此刻,写下这些文字的同时,我自己也有一种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两个案例中的少年和青年,一个17岁,即将成年,一个大学生,早已成年。同时他们都是受过多年教育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考能力,无论当下的压力或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是怎样的,他们都依然有选择的权利,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然而事实上他们的确做了自己的选择,选择在这样灿烂的年华中了断了自己的人生,终结了家庭的幸福。

    阿德勒在阐述目的论时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有很多人逃避人群,又有很多人害怕孤单。

    逃避人群的人,觉得“伪善”的自己令人讨厌,人与人之间的不真诚,表面的“假客套”令人作呕,有一些人说自己不适合tizhi内的工作,有一些人说自己不适合做生意,都是基于处理不好人际关的原因。

    逃避这一切的“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要想消除烦恼,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但是,那种事情根本就无法做到。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然而在社会关系中“个人”的逃避往往是因为“自卑”。但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的解释”。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管解释。自卑情结,只是一种借口。

    (未完待续……感触很深,需要再多一些时间提炼感悟)

    张秀瑜gaga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周#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勇气叫做被讨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dp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