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到《异类》看惯了成功学鸡汤的我“各种不服”:
这本书告诉我时势造英雄、告诉我个人的命运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产物、告诉我机遇和运气造就了天才和精英。书的简介把我间歇性燃烧的天道酬勤小火苗生生浇了一个透心凉。我当时很肤浅得认定:这本书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后来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推荐书评,我想应该是我的判断出问题,就认真得看完了全书。书中的观点十分新颖甚至是尖锐的。它不否认勤奋与努力的作用,只是揭示出了比起勤奋努力更基础的东西————机遇
优势积累
为什么明星球员大都出生在一年的前三个月份?
加拿大每年是在年底选拔少年冰球选手,然后再依据孩子们的不同表现分入“天才组”和“基础组”。这样一来出生在上半年的孩子比起出生在年底的孩子便有了将近一年的生理优势,从而更有可能被分到“天才组”。而在“天才组”中这些有“年龄优势”的孩子又接受到了比“基础组”更好的教练训练、更多的比赛练习机会。从而这些孩子比出生在下半年在“基础组”的孩子有了更大成为冰球“明星球员”的机会。
筛选、分组、区别训练造就了明星球员大多出生在上半年的有趣现象。在社会学领域,成功就是“优势积累”的结果。冰球队员一开始只是比最初的队友好一点点,然而这微小优势带来的机遇扩大了他和队友的差距。随后差距与机会交替发挥作用——微小的差距逐渐被拉大,被选中的队员成了出众的天才。
一万小时定律
比尔-乔伊进入密立根大学读书时密立根大学恰好是世界上第一批拥有电脑分时系统的高等学府。乔伊在大学时每天编程8到10个小时。在UNIX系统项目开始时他顺理成章得进入了项目组大量时间练习编程。
他1971年进入密立根大学从二年级开始加上每年的暑假再到UNIX项目组的日日夜夜。乔伊的练习时间大概是10000小时。这也是他30年前编写的程序到现在仍没有过时的原因。
甲壳虫乐队——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
在他们成立之初他们获得了一个到德国汉堡演出的机会。当年汉堡并没有摇滚乐队只有脱衣舞夜总会,酒吧老板为了更多的招揽客人强制要求甲壳虫乐队一周出场七个晚上不间断的演奏到12点半,后来他们演奏得越来越好酒吧里的客人就一直呆到了两点半。
从1960年到1962年甲壳虫先后5次到访汉堡。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共演出270晚。在1964年甲壳虫成名之前,他们实际演出共计1200场。而现在大多数流行乐队整个演艺生涯的演出也不会超过1200场。
比尔盖茨的例子我们更是耳熟能详,只不过书中关于盖茨的探究更深入。
盖茨的高中是一所专门为富家子弟建立的私立中学。在1968年盖茨所在的西雅图湖滨学校就购买了第一台实验用的读卡计算机供学生们上机编程使用。后来在学校无力负担电脑上机时间的费用时盖茨找到了一家名叫“电脑中心”的公司以测试程序作为交换得到了宝贵的上机时间。后来盖茨又在华盛顿大学找到了免费上机的机会。当盖茨读到毕业班时他又得到了一个为ISI公司编写程序的机会。
在盖茨大学二年级辍学开公司时他已经不断学习编程七年了。全世界有多少个不到20岁的少年有盖茨这样的经历?
在他们成为“天才”之前,他们先遇到了成为“天才”的机会。成为天才的途中机遇与努力都不可或缺。绝佳的机遇可以使你可以更早得完成10000小时的训练从而在同龄人中拥有更大的优势,更大的优势带来独一无二的资源分配进而使差距越来越大。最后时间筛选出真正的精英而剩下的人则流于平庸。
森林中长得最高的橡树不仅是因为它有一颗最优质的种子。而是它在幼苗时期躲过了兔子的啃食、长成树苗后又躲过了伐木工人的砍伐。如此它才长成了森林中最高的橡树。
那些未成的天才
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从1921年开始就满腔热忱地把测试智商、发现天才作为自己的终身事 业。在联邦基金会的失力支持下。他组织了一个团队到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小学进行测试试智商的研究。学校各班的老师首先从班级挑选出聪明的学生,然后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商测试:测试成绩排在前面10%的学生,进入下一轮的智商测试;在下一轮测试成绩达到130以上的学生,接着进入第三轮测试。根据几次测试的筛选,最后挑选出最聪明、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
在刘易斯·特曼的亲自组织、指导下,先后对25万名中小学学生进行了智商测试,其中有1470名学生的智商在140~200之间。心理学家心目中的这些年轻天才,被人们称之为特曼人。
从这以后,刘易斯·特曼就像母鸡护着小鸡一样地关注着这些天才的成长:继续跟踪测试他们的智商,统计和评估测试结果,记录他们接受教育的经历,婚姻、病例、心理健康,以及每一次被提拔或者跳槽等。他亲自出马为他们写求职和研究生入学推荐信,向他们提供一些交易和咨询服务,还特别关注他们的杰出成就。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事实不断证明:刘易斯.特曼对智力处于金字塔顶峰的特曼人前途的预测是错误的。特曼人长大之后,有些人成了政府官员,有的人成了高级法院的法官,有些人成了图书、学术文章的出版人,有些人在商业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生活的还不错,但缺少出类拔萃之辈,远远低于当初的预测。
最令刘易斯.特曼感到尴尬甚至无地自容的是:没有任何一个特曼人获得诺贝尔奖,就连成为全美知名人士的也寥寥无几。而当年测试智商时被认定为智商不够高、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威廉、肖克利和路易斯、阿尔瓦雷茨却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后来刘易斯.特曼在《天才基因的研究》一书中以一种极端失望的笔调写道:“特曼人的智商和成就并没有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后来人们发现刘易斯.特曼的研究只专注于“特曼人”智商与常人的差别,但是忽视了对于个人成长最有影响的因素——“家庭”。
在一千四百多名的“特曼人”当中有将近一半的“特曼人”出生在贫寒的家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大学教育,大部分父母认为孩子的教育只由学校负责跟自己没有太大关系。父母们认为老师即权威,自己的职责只是保证孩子在家中得安全而已。同样他们对于孩子潜力的发掘和培养更是无奈的忽视了。
另一半的“特曼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接受过大学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与学历较低的父母不同的是他们更愿意采用"协同培养"的方式。所谓协同培养不仅是父母能发现挖掘孩子的天赋而是在日常琐事的决断、意见的交流上父母愿意扮演一个伙伴的角色,鼓励孩子与长辈自己交流和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等等。
这样”协同培养“的成果很明显孩子不会对权威和比自己年长的人产生畏惧,面对自己未知的领域更有勇气去探索。
高考后北京市的文科高考状元一席话也很实在:现在成绩好的都是家里不错也会玩的
”特曼人“的研究除了揭示出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外还意外的发现一个重要的效应————”智商的门槛效应“
按照刘易斯.特曼的预计,他从加利福尼亚中通过层层测试挑选出来的天才们长大后应该成为美国各行各业的精英。但是多年的跟踪结果并非如此,大部分的特曼人并没有预想中的出类拔萃甚至一小部分人还挣扎在了温饱线上。而一些未通过天才测试的孩子有的却获得了诺贝尔奖。
看起来这样的结果看似很奇怪,为什么高智商保证不了一个人的成功呢?
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智商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类似的经历我们都有读书时总有头脑特别聪明的男孩子面对愁人的数理化毫无压力,我们努力我们刷题却总也达不到人家的水平。
当我们的智商值达到一个特定的范围时(也可以说是智商门槛),在处于智商门槛值的我们和高智商的天才之间决定性的因素不再是智商而是上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个人素质等多方面。而智商的差距也可以通过勤奋来弥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学生时代身边有头脑聪明高分的人但也有刻苦努力高分的学霸。
我们中的大部分只是太懒了而已。
书的下半部分从不同民族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各个民族之间基本的标签特点。
比如数学能力比较强的亚裔受计数方法的影响:1 、2、3、4 都是单音节读音比起来英文中的 one two three 较长的读音拥有更快记忆的特性。
中国人勤俭、刻苦、中庸的品质与其农耕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种植农作物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心力,农民需要观测节气推算出合适的时间播种、要把握好播种的距离、还需要定期施肥浇水预防虫害。这样在天公作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在秋天有一个好收成,所以”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的朴素观点从古至今一直流传。
在我们出生前父母的终点决定了我们一生奋斗的起点。本书虽然强调了机遇和家庭对人成长的巨大作用,但我们仍然有许多可为之处。如今互联网短短数年席卷了社会的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改变了我们学习和交流的方式,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完成与大量群体间的相互级联。
这是我们这代人的机遇。
在我们中是否也存在”家庭门限效应“呢?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出生在普通的家庭里,有的父母学历高可以在适时的时候为我们的发展出谋划策、有的家境殷实可以为我们就业创业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有的父母只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我们奋斗路上并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但他们仍尽一切可能的为我们提供良好的条件。
当我们处在一个平均的家庭水平时:它不是极度贫穷可以供我们完成学业、父母普通 但家庭也和睦。这时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并不启决定性作用,如同那些没有通过天才测试但日后仍获得了诺贝尔奖的人一样。影响我们今后走向的可能更是个人的能力的展现和我们有幸遇抓住的机遇。
如”智商门槛效应“一般,尽管我们的家庭、天赋与上流社会的阶层相差甚远,但这些仍不影响我们在这个充满机会与变革的时代有所作为。一味强调努力或是强调机遇都是片面的,机遇给了我们努力的时间和施展的平台;努力使我们成功得把握住了机遇。
并不奢望我们这一代能一跃完成到上层社会的跃迁,我们只需要在我们自己的人生阶级中前进一步。这一步或大或小,都能证明这一趟我们没有白活。
我是大王,感谢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