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珝过河的传说

作者: 忠哥说文史 | 来源:发表于2019-06-15 18:38 被阅读0次

    刘珝小时候,被仓颉侍者背着过河的故事,一直在跃龙河附近村庄流传。

    刘珝,字叔温,号古直(1426—1490),明代青州府寿光县阳河里人(今青州市高柳镇北阳河村)。小时候,在同龄人中就格外出众,村里有学问的人,形容其容貌“丰姿秀伟,望之俨然,面部生有‘丞’字纹,日后必为国家辅相”。在家人的教导下,他开始读书习字,朗诵诗文,才思敏捷。十来岁时即到寿光县学(县文庙)读书,求学期间,聪慧过人,四书五经,过目不忘,深受老先生喜爱,老先生常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他将来必有出息,受到夸赞,刘珝学习更加刻苦,每每测试,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

    位于寿光城西张家河头村北三里地,有一座滚水桥,一直是刘珝求学必经之路。每当雨季,河水暴涨,桥面上水深且流急,人们只有眼巴巴地望水兴叹。

    这一天,大雨过后,童年的刘珝来到河岸边,奔腾翻滚的河水阻挡了他急匆匆的步伐,他在河边转起圈来……若是长时间过不了河,势必会迟到,影响学业。就在他心急火燎之际,走过来一位白须老人,对他说:“别慌,你闭上眼睛,我背你过河。往后,你就不要为过河犯愁了,但你要保守秘密,不要告诉别人。”说完,就把刘珝背在身上,趟着河水,不慌不忙趟过河去……到了放学时,白须老人又会等在滚水桥边,再背他回来。他对白须老人千恩万谢,高兴地回家了。

    以后,只要跃龙河水暴涨阻碍刘珝上学,白须老人就会准时出现在河边,背他过河。

    有一天,刘珝吃罢早饭准备去上学,实在忍不住了,向娘说了此事。娘正拿着炊帚在灶台边刷锅,一听,兴奋异常,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挥动着湿漉漉的炊帚,语重心长地说:“我儿自小就有贵人相助,很有福气,长大后一定能做个大官。等你做了大官,千万不能忘记穷苦乡亲,要为民做主,体谅百姓疾苦。还要做个清官、好官,要学岳飞精忠报国,为咱村争光,为爹娘争口气!”“娘,俺记住了!”刘珝高声回答道。娘动作麻利,挥动炊帚,来回三两下就将铁锅刷得干干净净,将炊帚往锅沿上一搁,又转过身,蹲下身子,爱怜地抚摸着他的头嘱咐道:“白须老人再背你过河时,问问人家的姓名、住址,好知恩图报,报答人家。”说吧,将两个煮熟的鸡蛋塞进刘珝口袋里。

    这一天,刘珝来到跃龙河岸,白须老人早等在那里了。白须老人说:“听老先生夸你很有出息,将来必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了不耽误你功夫,好好读书上进,老朽是受主子仓颉差使才背你过河的。”他天资聪明,立即感悟,忙说:“俺一定不忘圣人的厚爱,牢记爷爷的教导,将来为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着想,造福于民。”白须老人又说:“见你一身金骨,一口金牙,一双金膝盖似龙墩,将来一定能坐龙庭,即使当不了皇帝也是当一名顾命大臣,恩泽于黎民百姓。”

    刘珝用感激的目光望着白须老人,白须老人和蔼地说:“这是最后一次背你过河了,以后自己努力学习,好自为之!”他忙说:“爷爷的教诲不敢有忘。一个人连河不敢过,谈何为国为民!”小小年纪就胸怀国家社稷,白须老人微微含笑,转身而去,从此后,就再也不见白须老人了。

    据后人传说,那位白须老人是仓颉的侍者,受文圣仓颉差使前来帮助刘珝过河,后来此事越传越奇,神乎其神。唯一能让人信服的是,刘珝后来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在朝廷贵为宰相,人称刘阁老。他牢记母亲叮嘱,体察民情,心系百姓,效忠皇上,造福黎民。做了成化皇帝的顾命大臣以后,不忘他求学时走过的滚水桥,更不忘白须老人“背河”之恩,拨下银两,命地方官员重建滚水桥,取名官桥,又兴修仓颉祠,让仓颉祠更加牢固美观。

    民国《寿光县志》记载:刘文和公(珝),幼时读书外塾,每往返涉水,辄有白须老人负之。问为谁?曰:“我仓颉所遣送迎公者,他日富贵勿相忘。”后既贵,谒仓圣祠,有侍者形容宛如所见,遂新其祠墓云。(见王士禛《池北偶谈》)

        葛怀圣搜集      燕汝泮整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珝过河的传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fi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