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和朋友去看了《1917》,老实说,我不是很喜欢战争片,所以在只有这一部电影可以选择的时候我是抗拒的,但在百度百科的“熏陶”下,我还是对这部影片有了那么一点期待。
起初我不是很明白“恐怖”的元素,在观影过程中我get到了,因为我差点被吓尿了(也是平生第一次,电影院的音效贼给力)。
代入感真的很强。
两个男孩爬出营地层层围堵的安全地带之后,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孤立无援,所在之处越来越空旷,他们就越来越渺小,像是蝼蚁在看不见的敌人掌中蠕动;所在之处越来越狭小,他们与敌人之间的距离仿佛就近在咫尺,也许下一秒就是电光火石的交锋,就是生死之别。
到处都是尸体,死去的马匹上群蝇纷飞,战士的尸骨随处可见,有的血流未止,有的已经白骨森森,有的尸身完整,有的早已四分五裂,不免惹人想像,这些士兵,他们临死之前该是经受了怎样的痛苦,而我们的主角,会不会在下一秒就成为这些人里的一员。
怕,是真的很怕。
安静得越久,下一次的声响就越大。前一秒布雷克还在跟斯科打趣安慰彼此的心,后一秒布雷克就死于一个不知名的士兵之手(他们是打算救他的)。
“我是不是要死了?我不想死。”
“……是的。”
「事情就发生在我中途上个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布雷克,嗯,我们都以为他是男一号,结果电影还没放到1/2,他就挂了,明明之前总是斯科受伤得多,也许是导演安排的反差吧,不过看着演员表上他笑得那么开心,抚慰下情绪吧」
旅行只剩下一个人了。一个人的旅途,更加艰辛。
人,可悲又可怕。
死人,看着触目惊心,活人,看着心惊肉跳。面前出现一个人,就开始揪心,是敌是友?不敢轻举妄动。是友方,这很好,悬着的心可以放一会了;可若是敌方,夜晚的废墟中,他先看清了你,开始向你奔跑,你愣了一会,看见他拿枪对准你的时候才开始飞速逃跑,敌人欲追欲近,他可是真枪实弹地对准你的,这种时候,死人比活人更能带来安全感。
隐暗处必须更加小心,最不济就是同时的子弹较量,就拼运气了。
难得的是这样一个环境中导演还安插了少数几段比较温情的片段。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地道里遇见的法国女人和正处于哺乳期的女宝宝,但短暂的温暖过后又让人感到悲伤,没有人可以预见到这两个角色日后的命运,要么在地道里饿死,要么被德国人发现还是逃不过一死,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和孩童能够逃出生天的几率能有多大呢?
还有斯科掉入急流又被瀑布冲下至山涧里,力气快要用尽的时候,突然有白色的花瓣不断地飘来,那场景很美,突然想到布雷克也是死在一个盛开着白色花朵的地方(尽管那些树都被砍绝殆尽),不知道斯科是不是也想起来了,白色花朵像是裹挟着希望的曙光,他拼命的游起来,从河里的浮尸身上爬过,仿佛终于攻破了最后一道难关,斯科听见了目的军队的临行歌声。
孤独的旅者只想回到那故乡。
即使在最后,导演还是不忘收一把观众的眼泪,斯科直接翻过堡垒不要命地在枪弹雨林里奔跑的画面实在令人爆泪。
一总结,突然发现了这部电影的诸多精妙之处。
首先就是它的一镜到底。虽然我不懂电影,但是也能体会到它的厉害之处(听说是很多导演的毕生所求嘛),对于电影中的几处黑屏也有了理解,印象最深的是斯科中弹摔下楼梯昏迷的那一处,长时间的黑屏让我们一度以为影院出了问题,实际上是运用了主角的视角体现了主角昏迷时间之长,遇袭时天还是亮的,醒来后天已经全部黑下来了,这就意味着他的时间不多了,更加突出紧张感,而再一次出现画面时主角脸上留下的液体充分表现了劫后余生的喜悦与后怕。
还有就是我发现这部电影台词很少,特别是布雷克牺牲之后,很多时候你能听懂他们的对话原文。简单而又稀少的对话,长时间的没有言语,但是却能让如临其境地体会到主角的心情。还是代入感吧,将自己代入了情景,自己的体会就是主角的心情。
还有一点是另外一个同学提到的,就是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开头结尾都是坐在树下,只不过开头是两个人,结尾是一个人。一镜到底,从树下开始,在树下结束,意味无穷。
其他的优点当然还有很多,言语有限,不做赘述了。
内心OS:男主角小可爱可心疼死我了,明明是给男二安排的任务,让男二选个人,偏偏就选上了他,刚开始可没少受伤,差点死在岩石下面,后来男二挂了,只剩下他一个人顽强地完成任务……心疼男主角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他长得也太像《哈利波特》里的罗恩了吧,虽然说他俩好像真不是一个演员;
卷福的客串也能稍稍安慰一下我在观影中被伤得支离破碎的心(博士太惊喜了吧,甚至让我以为布雷克他哥是冬兵的演员,不会真的是吧);
这部电影没得奥斯卡太遗憾了,真正的战争片,对所有人都有警示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