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与被动,所配的故事情节
很多人,一直强调社交的互换性,却忽略价值创造
我最近也加了一些付费的社群,我会发现很多人都在鼓吹,你主动才会有故事,
这一点我倒有不同的见解,这个时代太多是让你去逢迎,却忽略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互换,价值排在前面,而互换是排在后面。
当你没有做好一件事的能力,或者产不出你的价值;互换便非常的低效,你没办法给予人的价值,而一直希望获取别人的帮助;这也就是我常说的;
世人都强调:你想要什么?却忽略你能给予什么?
那肯定会有人反驳,主动有错么?它没有错;而单一思维的人,很可能做不好事情,要因情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一些朋友来说,我看似被动,却也主动交流,比如:以前的我很热衷于添加别人,但现在我热衷于交流。
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你只需要展现你的价值点,就一定会有别人来加你,而你需要做的,回应加你的人,做好交流就可以。
这样的关系往往更长远,而你去过于攀谈,尤其当你们的所能给予彼此的价值差距非常大的时候;你可能遭到的是冷遇,而他也不会和你建立多么深度的社交关系。
其次谈到一点,人与人的相处一定是稀缺性越强,差异化越强,你越容易被别人珍惜,假如你对每个人都一样,那你大概率会成为所谓的“烂好人”,而吃力不讨好。
二、做好一件事,是价值创造第一步
很多人热衷于体验,而非经历;
这个的最大区别;就是你可能忙忙碌碌却收获不多,尤其在大学里,一些大学生参与了一系列的社团、学生会、班委等等工作,但却收获不多,甚至每天都不知道自己忙的是什么?
我之前和朋友经常聊,
无目的、无规律的盲目的工作与躺平,本质上是没啥区别的,你太忙,就很容易低效工作,因为你往往朝一个方向去努力,不会适当调整,
而太闲,就更致命了,很多人就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可很多人连思想都不是巨人,做不到马克思。
而经历是需要你去专注做一件事,从中去感悟,而非简单的体验那么简单,而我一直坚信的是,人生的意义,往往就是经历,钱与权、功名利禄都可能相对不会太稳定,而你一生所经历的种种,却相对的更有意义。
一谈到:价值创造,很多人大多会想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情绪价值等等。而这些都需要成果化展现,比如,我做成长咨询,服务过1000个人。
这便是一种价值展示,而非故事,很多人自我介绍就非常喜欢写故事,把我叫什么,我年龄多大,我出生日期等等,写的特别的详细,没有侧重点。
试问一句:当一个人和你的关系还没有打开,更多就是陌路人
他会关心那些东西么?我想或许有人在乎,但更多人可能看到一堆文字,就不太想看了吧!当你们关系挺好,才会想去更多的了解你,
而这个关系往往是需要你的价值展示,你如果体现不出你能提供什么,那么几乎你写的自我介绍就废了。也谈不到大家会去链接你。
同样第二个场景是你想劝别人,为什么别人会不听呢?
其实很简单的道理:身教大于言传,包括我给我的合伙培养人开会,我一直谈到能让你们跟我一直走下去的,一定是你能看到我身上的成长
同样你也会愿意去跟我前行,而非只是简单的说教
三、与人打交道,先看清我们的“桶”
很多人听过,一个木桶所蕴含的两大效应,即长板效应/短板效应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而这一点也符合与别人打交道的田忌赛马,你不要拿自己的三等马和别人的一等马去对比,我们要合理搭配,同样短板与长板也是,合理的看清自己的长短板,在小人物时候,要尽可能扬长避短,当你站在高峰的时候,减少短板
小时候,父母一直让我们改变,希望我们越来越好,完成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而长大后,你的伴侣也可能会如此,期盼你为她而改变。
而我小时候发现,在改变这一条路上,仿佛没有终点,后来我才发现缺点与优点是对立统一的,优点在某种情况下,它会演变成缺点,而缺点在某种情况下也会演变成优点。而我们本身就不是完美的人。
比如:你做事非常细心,但可能你的性格方面,特别的固执
那合理的看待自己,我觉得相比改变,他是一种追求,而潜移默化的却是常态,包括自律,很多人一直希望用意志来指挥手脚,发现特别痛苦。
从大脑的进化来说,我们分为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而你刚才用的,是刚发展几百年的理智脑,而我们大部分的行动是被本能脑与情绪脑所控制,它们有上千年的进化的历史。
我也一直坚信,你想与别人更好的打交道,首先应该先合理的看待自己,然后才更有可能的相对客观的看待别人。
四、利他思维:让你不知不觉中建立信任
很多人一直很热衷于利他思维,
但这里有个误区:一个是利他不是牺牲和讨好
利他思维,指的是在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时,不但考虑自己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考虑他人、社会的利益,最终通过帮助他人,自己也获益的思维方式!
而病态的利他会演变成,这些年流行了一个词:PUA,从而很容易被别人降维打击,心理操控,所以你一定要注意,这里所谓的利他的真正核心。
而这一点,跟我读的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有所相似;无为并不是真的不作为而是更好的有为,利他也一样,利他不是盲目的以别人为主,而是更好的利己。
但高级的利他,它不是套路,也非是鸡汤;它往往诞生在你热爱的事情与人身上会高频率的出现,你只有热爱,才会潜移默化的就去做利他的事情,而如果这个人你很讨厌,说实话,我不觉得你会那么高尚的做到。
当然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你在帮助别人中收获许多成长,并进而提升自我的时候,你会养成利他思维,下意识会去换位思考,辩证看待。
就像周岭在《认知觉醒》这本书中说的,“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别人、服务别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
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就是我们要通过价值来影响别人,影响是个很中性的词,它会基于对彼此的相互尊重,是适当的影响,而非传销。
世界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说过:求利之心是人开展事业和各种活动的源动力。但这个“利”要把握好分寸,我们要合理看待自己这种欲望,但同时也要不逾矩,不超出特定的范围,要去引导朝积极的一面,减少消极。
那如何避免那种不好的影响,用相反的眼光来看问题
利他所相对的是利己,很多人之所以被判定精致利己主义,就是下意识的动作,而非真正的走向利己,你可以理解为追求利他本身就是一种格局,
而利己就是大家所固有的人性,那你能否与别人不同,就是做别人很难做得到的事情,而非别人都如此,你也人云亦云,那便没了差异性。
那我们注意的就是在做事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不要急于求成,而这也会导致你想成为利他,却很容易走向绝对的利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