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据妈妈说,四姐爱哭的名声从她四个月时就“远近闻名”了。
那时候我们一家寄居在吉喜伯伯家的四合院里,四姐四个月大的一天,房东吉喜伯伯的父亲过三周年祭日。妈妈在院子里帮忙,四姐可能是饿了,醒来又看不到妈妈,所以大声地啼哭。
妈妈的手巧,她做的营生别人不能代替,房东婶子又向她问东问西,她不好思停下手里的活。心想,手快点干完再去哄孩子,小孩子家哭几声不打紧。
四姐见没人理她,哭得一阵紧过一阵,房东的老母亲就去屋里看四姐。不知道是因为老人家带来了她老伴的阴气,还是80多岁的她苍老的样子吓坏了四个月大的四姐,四姐更大声地啼哭。
院子里干活的叔婶们却哈哈笑着说:“这孩子会凑红火了,娃娃们不能惯,一哭就去哄,以后连上茅房也去不成。由她哭几声,练练嗓子,没人理她就不哭了。”
妈妈一边笑着应和,一边麻利地做营生,渐渐地四姐的哭声小了,停了。等到妈妈干完活,回家一看,四姐几乎没气息了。妈妈给四姐包上小被子,抱起她就往门口跑,拉门时额头“嘣”地碰在了门框上,她顾不得疼,结结巴巴,脸色发青地嘟囔:“孩子、孩子快没气了。”
大家听了都慌了,一齐飞跑着敲开了村里老中医家的门,医生看了看四姐,不慌不忙地说:“这孩子中了邪气,我试试扎两针,一针在头上,一针在脚心,如果两针下去能过来就没事了,如果过不来,神仙也没办法。”
妈妈大气不敢出,眼睛死死盯着老中医的手,两针下去后,四姐铁青的脸蛋有了血色,哇地哭出了声。
“没球事了。”老中医笑嘻嘻地说。
四姐加深“哭”名是她两岁的时候。
家里的孩子多,爸爸又在县城工作,地里、家里的活都得妈妈一个人干。妈妈去地里干活领着四姐不方便,所以隔三差五,妈妈就让上三年级的二姐带着四姐去学校。
70年代的农村小学,桌凳是可以坐三四个人的长课桌、长条凳。小学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也不严格,二姐让两岁大的四姐挨着她坐着,不停地叮嘱她上课不能说话,四姐很听话,一直安静地待在身边。不过,小孩子坐不住,一会儿要上茅房,一会儿又想站起来,引得周围的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
老师体谅妈妈的辛苦,也感念二姐的懂事,笑眯眯地不忍说什么。上完第三节课时,老师对二姐说:“你把妹妹送回家吧,快11点了,家里的活儿妈妈应该干完了,你快去快回。”
二姐听老师这样说,背着四姐就往家走。困难时期出生的二姐,瘦得就像细长的芦苇,胖乎乎的四姐趴在她后背,就像松鼠攀上了芦苇杆,摇晃得随时都可能折断。二姐实在背不动,就把四姐放下来,准备拉着她往家走。
四姐不走,扑通就坐在地上哭起来,哭得二姐心烦气躁,二姐板着脸吼她:“你哭吧,等下小心虫子钻到你的屁眼里。快起来走,我背不动你。”
四姐哭得更大声了,她的手上沾了土,不停地用手背抹眼泪,胖乎乎的脸上顿时成了大花脸。二姐哭笑不得,看着哭闹的四姐,狠心地转身就往前走。四姐继续哭闹:“二、二姐背我,二姐背我、我就、不哭……”
二姐依然狠着心不理她,但是明显放缓了脚步。四姐边抹泪,边偷偷观察,看见二姐不理她,爬起来小跑着追上来。二姐高兴地过来拉她的小胖手,四姐见了,又扑通一声坐地下,撕心裂肺地嚎哭。
二姐没法,只好背上她。可是,她刚走了几步就双腿沉重发软。71年的时候,别说吃肉,就是白面和大米,一年都吃不上几次,二姐肚子里没油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到第三节课肚子就饿得前腔贴后腔,所以她只好把四姐再次放下来:“四妹,你先走几步,二姐实在背不动了。”
四姐满脸无辜地看着二姐,张嘴又哭起来:“二姐背我,你不背我,我就不走。呜呜呜呜呜……”见二姐无奈地看着她,四姐扑通又坐地上抹脸大哭,她偷眼瞄见二姐站着没动,干脆躺地上打着滚哭叫。
街上的人们不由围过来看热闹,“这孩子可真闹腾,哭得让人心锥锥都在晃,哎呀,不好弄了。二女子要不就背上她吧。”
二姐又羞又恼,过去就想踢四姐一脚,见大家都看着她,只好咬咬牙再背上四姐。一路上摇摇晃晃,歇了五六回才背回家。四姐这样折腾,半节课的时间没有了,二姐顾不上说话,撒腿就向学校跑,她得听完剩下的半节课呀。
四姐和二姐这样哭闹的故事情节,听说上演过三四回,四姐爱哭的名声就这样全村皆知了。(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