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很不错的德国电影《无主之作》。这个电影有两条主线,第一条以主人公的艺术经历为时间线。第二条线讲述了人类历史上最残忍的故事,德国纳粹伐异的意识形态,不光是在思想领域上恐惧异端,在种族、基因上也残酷迫害消灭。
这里只叙述第一条线索:主人公的艺术探索之路。从东德到西德,从为现实主义服务的绘画到寻找“自我”主体的风格转变,其中涉及了不少现代艺术作品和事件
影片一开始是1937年,主人公小库尔特跟小姨去参观德累斯顿的“颓废艺术”展。(纳粹对现代派艺术深恶痛绝,认为现代艺术是“病态的、违反道德的”,为现代艺术发明了个词汇——颓废艺术)。
背景是蒙徳里安和克利、康定斯基的作品,被讲解员当成完全的反面教材来批评,还埋汰小男主,说如果他愿意也能画出这样的画,毫不费力。众所周知,这些被纳粹批判打压的画家,最后都是那个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家,影响着美术史的进程。
然而小姨对小外甥库尔特说“别告诉别人,我喜欢这幅画” 。小姨有极高的艺术天赋和敏锐的感受力,她想让库尔特接触那些最自由、最先锋的绘画艺术。
她本人则痴迷音乐,会请几位司机一起按响喇叭,奏鸣出她认为的、蕴藏着整个宇宙的力量的高音la。她会赤裸着弹琴,为找到了这个音符而热泪盈眶。
还告诉他“目光不要移开never look away,所有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小库尔特得到了启蒙——关于美。
很快,小姨被作为精神病人强行送往疗养院。纳粹政府为她做了绝育手术,最后送进了毒气室
男主长大了,在树上观看世界的那一刻,他懂了,他跑向父亲说:我懂了,所有的事,世界万物如何联系,一切都相互关联,这个世界的公式。
库尔特进入艺术学校,他听到的是“去自我”和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原则
为艺术无处藏身,他逃往西德,在战争遗留的废墟中,跟那时候很多艺术家一样,他在寻找新的艺术风格。
最后他找到了,成功了。影片以成名后的库尔特召开个人画展结尾,他向媒体解释作品中那些与时代伤痛息息相关的人物画像时,否认自己与那些人的关系,淡淡的说自己并不认识他们,“我不发表看法,我只是呈现。”—一这大概是片名《无主之作》的由来
功成名就的库尔特重温一开始小姨在公交车前听鸣笛声的那种畅快体验,和片首形成完美呼应。
这部电影的原型——里希特,德国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现代艺术家
纳粹对现代艺术的破坏是根源性的。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不再是艺术的中心和领导者,后现代艺术在美国蓬勃发展,纽约变成了一切的中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