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的想象与现实

作者: 葭西日得录 | 来源:发表于2023-03-07 13:11 被阅读0次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小红书热帖名为“你能接受资助8年的女生做家庭主妇吗?”帖主自述她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目睹了很多重男轻女的家庭,也听过一个回到农村当老师的同学讲有家长在上课时把女孩拉走,不让继续读书的事。她深受感触,怀着帮助贫困女生读书的心情,把一个初中女生供到了大学毕业。今年收到女孩问好的短信,她就问了一下近况,结果那个女生说自己知道自己学校很普通,目前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且美丽。所以她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3岁的人。

    那个女孩对帖主说:“我只是在把握一次改变我命运的机会而已。”还说要还给帖主钱。帖主看着对方充满旅游,奢侈品,备孕信息的朋友圈,想起之前一个月挣两三千时都要拿出一半生活费给女生,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在豆瓣看到很多网友评价此事。大意是帖主供她读书是希望她能成为一名独立女性,靠读书改变命运,不料女生做出了相反的选择。开始理解张桂梅校长骂学生的感受了。帖主既知道无权干预别人的生活,又感觉曾经的付出白费了,所以只能留下叹息。有人说“女孩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我赞成,但我也不那么容易能消化这种遗憾。我昨天还把看到的一句话贴到我劝叶子的那天文下了,那句话这样说:“毛姆: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素质可以达到施恩于对方却不沾沾自喜的地步。”

    这个帖主在写完这篇后,又发了一篇文章解释前面留下的一些疑问,比如为什么资助那个女孩。我看到那篇文章,突然觉得有点古怪,主要是她思维感觉太简单了,不像超过30岁的人。后来也有人质疑,国内资助贫困生标准大概是一年一千,很多有资助经历的人也证实了这个数额。帖主提到的数字,感觉不太符合事实,像是写手贴。有位做公益的朋友说:“看到有很多人指责原帖里的女孩背刺其他贫困女孩。要我说啊,原帖让别人以为资助贫困生有多么昂贵,这对实际的资助工作倒是影响挺大的。”(豆瓣@艾大荀)

    虽然事情真假未定,确实给我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还是从艾大荀那里看到一段话说:“做救助,想象与实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单纯的好心和价值判断,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尊重了解当地文化,尊重当事人需求,评估风险,每一步都要小心谨慎。”

    她讲了一个有关想象和现实差异的事。前段时间,一个她认识很多年的男生问:“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过自己因为性别享受了何种形式的优势。为什么我还要在各个场合保持我的绅士风度?这不是我的义务。”她列举了许多例子,他还是不明所以。所以她叫那个男生去看《看不见的女性》。但她转念一想:难道看完了的人就有资格随便评论女性了吗?当然不是。

    在类似事件里,她总希望男性读许多东西,但是不苛责女性。因为女性天然地拥有作为女性的生活体验。无论是什么阶级,什么群体,在生活里都有大大小小的相同的经历和无法言说的痛。但是男的没有。男的体会不到,需要从头开始,学如何用另一个视角看待自己的世界。哪怕是他们身边的女性遭受到不公,他们只会出于维护自己家人朋友的角度去关心,很少能够意识到这是怎样的结构性问题。但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办法弥补生活体验的缺失。不过读一读,起码能够开始尝试思考,为什么这个世界跟我之前看到的不一样。

    她这段反思,让我想起一段相当相似的情景。如果把女换成性少数群体,男换成顺性异性恋,就成了小柯指责我的话了。我觉得她有时候说话比较带刺,不过也许是真实写照。我没有真实体验,就看不到那个被结构性压迫的世界。

    继续分享艾大荀作为资深公益人的看法。她和一位农村教师聊了聊,对方说其实有很多孩子接受资助也会辍学,悄悄结婚的孩子也是有的。在她看来,这里包含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命题。单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贫困地区的孩子面临的困难不仅仅是金钱和硬件设施。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校的教育质量,地区资源的不平衡……甚至于,努力考出来可能也没有一个确定好的出路。那位农村教师也是一路苦读,考出去又回去教书,想要改变其他小孩的命运。但在世俗眼中,他代表着成功或者更好的生活吗?可能并不。

    她(艾大荀)接触到的贫困户中,有很多的致贫原因是,因学致贫。因为要支持孩子们读书,所以可能是小康水平的家庭重新陷入贫困。当读书可能并不会改善他们的生活反而带来更多的负担时,我们还要苛责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没有选择继续读书吗?我们朴素的情感知道,要让孩子继续读书;但是在这些真实的人真实的处境之中,继续读书反而有可能把他们进一步拖入泥沼。她做公益这些年,最大的变化是,开始能够理解各种各样的人。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受限于他们的困难,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她总结说:公益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不是指责个个体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把他们骂醒”。相反地,我们要离得更近,看到他们所处的结构性困境,了解他们的需求,帮他们挣脱困境获得更好的生活。如果孩子们因为家离得太远而没办法坚持上学,需要改善的是校车路网;如果孩子们想要帮衬家里,可以对他们进行职业培训获得基本的谋生技能;如果孩子们不懂结婚对于他们的意义以及带给他们的人生带来的改变,那应该做的是性教育。尊重是前提,了解是基本,基于他们的需求制定帮助的策略。钱,不足以帮助他们解决全部的问题;教育,也并不是改变的唯一出路。

    我觉得她说得特别好。我最近又在参加一些新的社会活动,当然主题还是为移民撑腰。就像她说的,尊重是前提,了解是基本,一切策略都要基于人真实的需求。我最近看到一句对科技平台的话可以做今天的收尾:“开发一个社交平台的难点不是技术,而是营销。脸书和推特拥有大量完全不懂技术的用户。你如何触及这样的用户,并让他们使用你的产品,这与对技术的深刻理解无关。”制定一个针对困难的解决方案不难,但如何和困难的群体取得联系才是关键。又想起上个月看的《三十不立》:并不是缺乏帮助“三十贫困”的组织,而是他们不愿意接受帮助,也不了解这些组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扶贫的想象与现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xb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