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附录和补遗》,集成了叔本华对人生各个方面的思考,有点像外国版的“菜根谭”。虽然很多内容都是鸡汤,外文书籍译文看起来也有些啰嗦,但却有意料外的收获——作者对社交有独到的认识,对独处、不善交际等“内向”特质十分赞赏,更新了我的看法,使我能更多的接受自己和很多类似的人。
社交
“闲暇是人生的精华”,“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闲暇”,“谁要是在早年就能适应独处,并且喜欢独处,那他就不啻获得了一个金矿”。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平庸之人没有可以交换的思想,所以,他们就交换纸牌。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伏尔泰说:“在这世上,不值得我们与之交谈的人比比皆是。”面对那些傻瓜、蠢蛋,我们只有一种方式让他们明白我们的头脑智力,那就是,不要和这种人谈话。当然,很多人在社交场合的感觉就像一个高超的舞者到达一个舞场,但举目所见都是跛足瘸腿的人——他又能与谁共舞呢?
如果一个年轻人很早就洞察人事,擅长与人应接、打交道,在进入社会人际关系时,能够驾轻就熟,那么,从智力和道德的角度考虑,这可是一个糟糕的迹象,它预示这个人属于平庸之辈。但如果在类似的人际关系中,一个年轻人表现出诧异、惊疑、笨拙、颠倒的举
每一个出色的人,只要他并不属于那占人类的六分之五、只得到了大自然可怜巴巴的赐予的人群,那么,过了40岁以后,他就很难摆脱掉对人的某种程度的憎恶。
所有局限和节制都有助于增进我们的幸福。因为圈子越大,焦虑越大。例如盲人并非不幸福,他们大多有柔和、几乎是愉快的宁静表情。
如果某一个与我们有交往和关联的人暴露出某种令人不快或者令人恼火的行为,那么,我们就要问一问自己:这个人真的这样有价值,以致我们愿意忍受他的行为吗?如果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只能马上并且永远地和这位宝贝朋友断绝交往。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联系当然主要是建筑在各式各样的被隐藏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但某些这样的联系也包含了点滴的真正友谊的成分。这样,它们就得到了人们的美化和推崇。
患难之交真的那么稀有吗?恰恰相反,我们一旦和某人交上了朋友,他就开始患难了,就向我们借钱了。
如果一个人以为通过显示自己的聪明和思想就能博得社交人群的欢迎,那么他就的确是个不谙世故的毛头小子!“唯一能够取悦别人的方式就是把自己裹以最傻呆的动物的外皮。”大智若愚!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至为值得,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
“不爱也不恨”包含了全部世俗智慧的一半:“不要说话也不要相信”则包含了另一半。
除了在行动上,我们不可以表现出憎恨或者愤怒。
占星术就是把天体的运行与人的悲惨自我拉上关系,并且把天空中星体与尘世间的俗事、丑行联系在一起。
在官场上,庸人们对自己的劣势达到深信不疑的程度,反倒成了优势。因为只有他们可以不停地点头哈腰,鞠躬能深至九十度,公开把拙劣的文字作品捧为巨著。歌德说过,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
荣誉
最廉价的骄傲是“民族自豪感”,因为这反映出这个人缺乏个人能引以为豪的素质。
名誉就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
藏拙遮丑是可以的,但冒充优越却没有理由。
健康
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
睡眠是我们预借的一小段死亡,以此恢复和更新被一天所耗尽了的生命。睡眠是死亡暂时收取的借贷利息,而死亡本身就是对全部债务的支付。偿还的利息越高,偿还得越频繁,那么,死亡所要求的最后支付日期就越迟。
作者还认为健康和外貌具有关联,其对长相的看法是:良好的长相是一纸摊开的推荐书,它从一开始就为我们赢得了他人的心。
健康第一,深有同感,往往心情低落伴随的是身体的疲惫或不适,调整好身体状态、睡个好觉是提高幸福感的秘诀。外貌的确是一个人健康状态的反映,健康=美。
工作
我们必须选择与我们个性相配的地位、职业和生活方式。
一个体力或智力异常突出的人,如果从事的是平庸的工作,终其一生都会郁郁不得志。亚里士多德也说过,人的幸福全在于无拘束地施展人的突出才能。
看到我们手头上的工作不断有所进展,并最终得以完成,我们得到的是一种直接的快乐。创作一件艺术作品、撰写一篇文章,甚至从事某种手工制作,都会给我们带来愉快。
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并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
财富自由是宝贵的,它能把人从大众苦役中解放出来。
幸福
所有的快乐,其本质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质却是肯定的。例如,身体健康的状态是你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一旦意识到某个部位,就是它出了问题了。
因此,我们不应该以痛苦为代价去购买快乐。追求幸福的正确方式是: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享乐。衡量一个人幸福与否,不在于其开心事有多少,而在于其烦恼有多少。
在青春岁月,无论我们身处何种环境、状况,我们都会对其感到不满,那是因为我们刚刚才开始认识到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在此之前,我们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样子——但我们却把无处不在的人生的空虚与可怜归咎于我们的环境、状况。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们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虚幻的,而苦难才是真实的。因此,现在我们努力争取的只是一种无痛苦和不受烦扰的状态,而不是快感逸乐,这至少对于具有理性的人来说是这样。
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人们经常失去才会珍惜。
从年轻的角度看视生活,生活就是漫长无尽的将来;但从老年的角度观察,生活则是一段极其短暂的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