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档名为《人类观察》的综艺节目,有一期中,分别在京都和大阪两城市街头放置可供免费拿取的西瓜和鱼,观察市民们的反应。相比起不拘小节、大大咧咧,只用短短几分钟时间就把食物哄抢而光的大阪人,在京都人们用了半小时左右,才断断续续地取完食物。之后节目组的采访中,京都人戏称大阪人“宝里宝气”,大阪人则直率地评价京都人“矜持过度,而近乎于虚伪”。的确,在看客眼中,作为故都的京都,典雅高贵,裹着一层绮丽的面纱;京都人偏于内敛,骨子里仿佛都已渗透了古典的含蓄,以及地域所带来的不露锋芒的傲气。不过,想要客观整体的来感受一个城市,看完了面子,更要去尝尝里子,去触摸生活中的烟火气息。这本书所呈现的京都,是优雅的,是美的;但也是市井的,质朴的。全书带有的浓郁的、经典的日式美学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在不知不觉之间,浸润其中,流连其中,痴迷其中。
七年,十味,二十个地点,十段岁时。作者将自己客居京都七年的所见所感汇于“空间”、“五感、”“岁时”三个章节之中,其涉足过的难以忘怀的地点,缱绻了味蕾的料理小食,泡汤、插花等极富日式风情的体验,别具意义、拥有独特风景的时间节点等等都有包含在内。“有鹿来”的书名,取自作者与鹿的缘分——“在这里搬过三次家,如今住在银阁寺前,附近有条小路,曰鹿之谷通。”在东山、鸭川和屋后山坡上,作者与鹿数次邂逅。最近几年,奈良公园的鹿已经晋级新一代大热网红。这里所指的鹿,与奈良公园颇解人性的鹿不同。她们清瘦机警、见人辄惊走。乌圆的眼神中投射出的清澈寂静的美,仙风道骨、转瞬即逝的身影,如落入凡间的精灵一般,这样的小鹿传递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京都的气质:自然不乏工巧,清新融合俚俗,含有不可与人语、只可意会的神秘优雅。这样的气质是遍布在生活中的,藏匿在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里的。现代化的脚步在京都并非停滞不前,也无法说是增速缓慢。京都的发展不以现代化为目标,故而无法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审视。“京都的‘古’,并不仅指其文化遗产历史有多么悠久。很多被指定为物质文化遗产的建筑,实际上都是后来重建的,这也是千余年来几经战火、动乱的古都的宿命。然而古都的魅力在于从未完全丧失生命力。烧毁的寺院可以重建,荒废的旧宅可以翻新。不论政治中心如何变迁,宗教、学问、艺术始终涵养于此,也使之可以长久保有‘文化之都’的骄傲。”古与今的和谐融洽与美,这大概是京都城建的终点吧。
日本独特的“侘寂”之美流露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它不仅仅只凭作者所选择的意象透露,而同样由作者本身所决定。遣词造句之中无处不在的淡淡的朴素、宁静以及哀伤,想必是作者本初敏感纤细的内心经过日本客居生涯的雕琢之后的自然基调。事无巨细地诚实的描写,安稳而天真。“各色冰品是最适于祗园祭的零食,红豆沙、抹茶、白玉团子、豌豆沙、蒟蒻、蜂蜜、糖汁、冰镇盐水黄瓜、烤肠,孩子们都喜欢。变戏法的老人被大群人围着,展示一种道具,旋转着,变出各种造型,一时玫瑰,一时喷泉,一时金鱼,小孩子喜欢极了,惊呼不断。大人们冷静些,但脸上也都带着笑,期待地望向下一种变化……”京都不再只是一个古都的符号,而是去扁平化之后一座立体的、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她有声色犬马,但那些只是阒寂之上短暂浮华的呓语:“八时五十分左右,各处火床逐渐熄灭,窗前观者散尽,圆窗紧闭,楼道恢复原样。下楼散步,没有雨,地上偶有很浅的积水。空气中弥漫着松木燃烧的香气,很惆怅,像是狂欢后的倦怠与忧郁。”那种哀伤的美,细腻无比的情绪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大家觉得诗句太好,立时认为,不喝酒简直不应该,为了不知何日重逢的初见、无法言说的深沉的哀愁、有默契的别离、近在咫尺却永无告解之机的惘然。”作为客居者,作者对这般哀伤的体会更为细致和私人化,诸多感触是对无常的、人事的且充满哲理的美学更为别致的注脚。
幽梦影有云:“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招魂梦,颠倒情思。”花鸟风月,市井百态,京都的魅力是当然无法用文字尽然描述的。作为日本旅游的大热城市之一,京都以其历史之厚重独树一格,游人不绝如缕。有好事者推举出了“京都三俗”,有嘲弄游客之意,但也暗含着本地人对一番昔日的雅集佳境“沦落”成人山人海的打卡圣地内心的无限伤感。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游客也是京都的一部分,也是京都的一道风景线。如果大家有机会去京都的话,这本书可以一读,作为设计旅行方案的一个小小的参考。如果你热衷于日本的文化,这本书也会提供给你一个独特的视角来感受京都这座城市,在这里把这本充满生活情趣的书推荐给大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