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9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候的我家还只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姐姐和哥哥,由于家庭资源相当有限,姐姐从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从此以后,稚嫩的她活成了小大人模样,十八岁的她闯入县城打工。懂事以后才听妈妈说起,姐姐当时上班的地方叫做粮贸中心,工作特别苦。
工作一段时间后,姐姐寄回来一份平安信。信件至今仍在老家被母亲保存完好,虽然具体位置我不知道,信件的原件也从未见过。可在母亲无数次语重心长的教育下,里面的内容我和哥哥都熟谙于心。
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第一页)女儿现在能挣钱了,爸爸不要想着为了全家生计去当煤矿工人的事了,下井太危险了,负责把家里的田地料理好,牛羊猪喂养肥美就行了。
(第二页)妈妈也不要为了家务活过于操劳了,太伤身体了。里面有这我段时间的工资,先把家里的债务清一清,再给家里人添点新衣服,不要再缝缝补补又是一年了。
(第三页)弟弟课余时间要多帮帮爸爸妈妈,他们太累了;读书方面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后为爸妈分忧解难,现在撑家有我,以后是我们。
(尾页)我在外面一切都好,你们不用担心,我能照顾好自己,也能撑起这个家了。
至今想来,最后的寥寥数语已经把那时姐姐的担当精神表露无疑,只字不提自己有多辛苦,全是对家人的关心和嘱托。
送信过程还有一个插曲:信件是由姨夫转交给我家的,为了防止姨夫有私心打开信件拿走钱,姐姐另外给了姨夫二十块钱,叫他务必转交给我家,这是姐姐在社会上学会的人情世故,也是残酷的现实中磨炼出来的变通。
信件到家后,哥哥家里唯一的识字人,自然也充当了读信人,二三年级的水平读不出信的全部内容,因为有些字不认识,生怕我哥有不认识的字,姐姐都用拼音替代了,但是言语之间对家庭的关切,父母听的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那一刻妈妈哭了,自己女儿出门在外的不容易让她心疼无比,她恨自己不能替女儿做这一切,只能暗下决心在今后好好弥补她。
那一刻爸爸笑了,姐姐太细心了,家里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周全了,为人处世简直比大人还要老到;姐姐又会体贴人,变得会照顾家里人了,明白了他们二老的苦心了。
当时读信的哥哥还小,体会不到姐姐的辛苦,也领会不了父母情绪变化的原因。只记得听姐姐的话,好好把书读好,让父母安心。
几年后,我们家在姐姐的责任心、母亲的操劳、父亲的勤劳下,日子开始蒸蒸日上,新房搭建起来了,田里丰收了,又有了后来的我……。
记忆里三岁时候的我有一双小孩皮鞋,在当时同龄人里面炫酷无比,也是出自姐姐的爱。姐姐为这个家付出了半生,在我有了自主意识的时候,我暗暗发下决心要早点懂事,只能转化成拼命学习回报他们。
后来母亲和姐姐联手组建了自家的门市部,我们家第一次有了经商的可能。中途有过多少心酸苦累,只有姐姐和妈妈知道并了解,而我只在她们口中听过。但是我能感受到其中的累:我记得冬天为了进货,她们手脚皴裂的情形;我记得为了不影响隔天便能售卖,母亲和姐姐彻夜未归,码货码到通宵达旦;我还记得因为有不规矩顾客偷货不结账,他们怅然叹息的表情。人世间有苦,她们两为幼小的我们付出了太多。
我记得父亲一个人撑起了所有的农活毫无怨言,总在早出晚归;我记得父亲用弱小的身躯挑的起两百斤的重担,累了就嗑一片去痛片的情形;我还记得父亲的汗水常常打湿一整个后背,父子几人人为了干活其乐融融,抢着完成各自的任务乐此不疲的样子好像就在昨天。
比起他们的苦,我是毫无疑问的幸运儿,没有经历过太过复杂的生活,没有经历苦力活对身体的无情压榨,也没有在寒冬和酷暑中忙的不可开交过。而我承受的,是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熬煎,是通宵达旦的潜伏和夜以继日的循环,看起来也很累很烦。然而这比起曾经的他们,已经幸福太多了。
有时候我想,如果时间能够重来,人生可以早到,我愿意成为那把遮风挡雨的伞,出来分担家庭的苦,分担父母亲,哥哥姐姐人生路途的辛酸。可注定好的缘分,只能如此安排,所幸有心不在年少,遇见他们不早不晚,回报恩情余生的路还有很长。
后来有了手机和电脑,联系方式多样化了,细数工作的烦恼、生活的琐碎,兄弟姊妹打开微信,和母亲视频或语音更方便了,网络不畅的时候拨个电话,保底也还有家里的座机,单纯是为了万无一失。
如今,家人间虽然再没有了信件的羁绊,可从那以后一家人紧紧相拥,那份家书觉醒了责任,传承着关怀,那份关爱将一直延续下去,家的责任也在我们和未来的子女身上一代代传承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