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凡四训》02

《了凡四训》02

作者: 和弦夜光杯 | 来源:发表于2023-07-17 05:22 被阅读0次

十行采集:

1.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

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

功名富贵,如何求得?”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

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2.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

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

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

余好洁,宜无子者一;

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

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

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

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

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3.“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

4.“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5.“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6.“《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7.因将往日之罪,佛前尽情发露,为疏一通,先求登科;誓行善事三千条,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记;善则记数,恶则退除。

8.且教持准提咒,以期必验。

*准提咒目前在显教的《佛教念诵集》中作为“十小咒”之一,整体咒语为:

南无飒哆喃(nāmósàduōna一声),

三藐三菩陀(sānmiǎosānpútuó),

俱胝喃(jùzhīna一声),

怛侄他(dázhítuō),

唵折戾主戾(ōngzhélìzhǔlì),

准提娑婆诃(zhǔntísuōpóhē)。

9.种植新的种子,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新的果实。

10.语余曰:“执笔书符,先把万缘放下,一尘不起。从此念头不动处,下一点,谓之混沌开基。由此而一笔挥成,更无思虑,此符便灵。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一行精华: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触动,反思,改变:

1.“求则得之”,一定要向我求,向内求,穷究到最深处,找到“不得”的根源,一定是某些极微小的“自作之孽”。然后改之,则外界必会响应,“得”的机会就大增了。

2.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有当下。如果当下的思想,仍然延续过去的错误,那么今后的人生也不可能有好转。因此要做到“义理再生”,要知道当下的每一刻都是新生的机会,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凡四训》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av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