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冷暖人生
摘要:《呼兰河传》是描写故乡情感的文学佳作,作者以童年记忆里的呼兰河为底色写的传记。书写了冬天特别严寒的这座北方小城里最普通的人和事,形象生动的刻画出呼兰河当年的社会景象,人情冷暖。揭示了呼兰河这座小城里愚昧的人和残酷的事,深刻反映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形成的毒瘤,折射出人心的冷酷、荒凉。故乡带给萧红的有封建社会的残酷本质,也有温暖美好的回忆。萧红与祖父的童年故事,是全书最温馨暖人的画面。小城里人们家长里短的柔情,给家添上了温暖的颜色。冯歪嘴子的小孩,咧嘴露出小白牙的笑是最干净纯洁的,是希望与美好的象征。社会向前发展,阳光普照大地,关照着每一个向上的生命。冯歪嘴子的小儿子,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成功活了下来,预示着冬天到了春天一定会来。
关键词:《呼兰河传》;冷;封建;愚昧;暖;温馨;希望
前言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茅盾评价《呼兰河传》:“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副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我们每个生命都源于大地,得大地滋养。无论在城市生活多久,总有一抹乡愁缠绕。萧红长大离家开始她贫病、动荡、漂泊的生活,呼兰河以故乡的温柔呼唤萧红,她多次想要回家,但终究回不去了。〔〕1942年萧红31岁,于香港逝世,在香港火化,骨灰安葬在浅水湾丽都酒店前花坛里。
《呼兰河传》萧红创作于1940年。9月1日《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岛日报》副刊《星座》连载,12月20日《呼兰河传》完稿,至12月27日连载完毕。
当时中国遭日本侵略,陷入最危急时刻,萧红自己同时被贫困与病痛纠缠。萧红最大的热忱就是对于写作的执着,就算在动荡不安的战乱里,极度的绝望中,冰冷的呼兰河以故乡的温柔召唤着她书写童年。
呼兰河,是萧红的呼兰河。是萧红与祖父的呼兰河。那里有萧红祖父这束光照着的童年,“那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呼兰河的天气很冷,人们很冷漠,院子很荒凉。但祖父的爱很暖,后花园里的蜂子嗡得很热闹,花儿开得很热烈,冯歪嘴子那刚出锅的年糕热气腾腾,他小儿子的笑很纯洁,藏不住的小白牙像黑暗封建社会里的一道光。
一、寒冷荒凉的呼兰河
1)刺骨的风,吹冷了人们的心
呼兰。中国北方的一个小县城,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约三十里。因松花江支流呼兰河流经小城,而得名“呼兰河”。
《呼兰河传》的画卷在寒风凛冽中展开,严寒把大地都冻裂开了。“好冷的天,地皮冻裂了,吞了我的馒头。”书中豁达的老人明知道馒头被人拿走了,却淡然地开着玩笑。据文章描写,严冬封锁大地,大地满地裂口。有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几丈长的口,馒头掉地上被大地“吃”了也不是不可能。
在当时冰冷愚昧的封建思想下,社会是会“吃”人的,大地吞个馒头又何足为奇?比起呼兰河寒冷的天气,人心的冷漠才是彻骨的寒凉。人们可以亲手毁灭一个含苞待放的生命,眼睁睁地看着邻家媳妇受尽非人的折磨,生命一点点消耗殆尽。人心冷酷得胜似咆哮的北风。
在小团圆媳妇活活被“吃”的悲惨故事里,涌动着无尽的冷漠,无知,愚昧。小团圆媳妇在众目睽睽下,被人活活凌虐致死。封建思想的毒瘤像一把无形的刀,借着老胡家婆婆的手,看客们的嘴硬生生把小团圆媳妇“乱刀砍死”,令人发指。
“小团圆媳妇”这章于书里编排在“荒凉的院落”之后,是第五章。在读者跨过荒凉的院落,陪小团圆媳妇走到最后,心速冻成冰。想必读者内心在翻江倒海,愤怒?扼腕?真的想打人!
如果说小团圆媳妇是“外地嫁来”的女子,独自在呼兰河没有父母相伴,亲人相助,孤苦无依情有可原。那么萧红的童年,生活在大家庭里也是孤独的,显然她也没能逃脱封建腐朽思想的侵害。
2)亲人的“冷”,是萧红的硬伤
萧红姓张,1911年6月1日出生,学名张秀环。1916年改学名为张迺莹。萧红出生那天正是农历端午,本来张家喜得千金是件大喜事,但那时封建迷信说端午节是屈原的祭日,当天出生是件不吉利的事。加之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萧红的到来对于家里的长辈来说,欢喜之情必然不浓。包括父母,特别是祖母范氏最不高兴。
萧红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祖母范氏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之萧红出生在“不吉之日”,她自是把心思和爱都放在了后来的弟弟身上。
〔2〕加之“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有祖母管理。祖父一天到晚都是闲着的,祖母什么工作也不分配给他……”。可见祖母在家的地位远居祖父之上,就算祖父疼爱萧红,也改变不了祖母对萧红的态度。
并且全书没有作者被父母疼爱的描写,没有任何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温馨画面。萧红的母亲是个传统的女子,反对女子读书。萧红开始上学是在母亲去世后,时年9岁。当时的入学年龄和现在一样,也是6岁。
〔1〕萧红在文章《感情的碎片》里说:“母亲并不十分爱我,但也总算是母亲。她病了三天了,是七月的末梢,许多医生来过了……”。
母亲并不十分爱萧红,父亲与萧红也不亲近。尤其在母亲去世后,父亲性情忽然变得粗鲁、暴戾,对人待事没有耐心,特别是对萧红。
萧红后来的求学路遭父亲阻拦,专制的给萧红许配人家,以及最后萧红与家里断了关系,都透着父亲的独断控制,几乎没有父女间的情谊。家,在萧红的心里是荒凉的。
3)院落的荒凉,装着凄凉落寞
“荒凉的院落”这章里,萧红反复多次写道:“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刮风和下雨,这院子是很荒凉的了。就是晴天,多大的太阳照在上空这院子一样是荒凉的”。
作者对院落的描写,整体蒙照着荒凉与破败。槽子旁边睡着的那柄生锈的铁犁头,特写出岁月的沧桑与落破。〔3〕“它本质是铁的,但沦落到今天,就完全像黄泥做的了,就像要瘫了的样子……,这犁头假若是人的话,一定要流泪大哭:‘我的体质比你们都好哇,怎么今天衰弱到这个样子’”。像是萧红生活状态的预示,她本来出世在优渥的大家庭,年纪轻轻却在贫病交加中消亡。
荒凉的院落里,实则住着养猪的,开粉房的,拉磨的,赶车的等租户,按理是很有生活气息的,是热闹的。但萧红感觉是荒凉的,寂静的,或许是源于内心的孤寂吧。
尽管如此,萧红还是活得热烈,在她的生命里上天给她点亮了一盏灯,那就是她的祖父。萧红与祖父在后花园,有专属于他们的美好故事。在呼兰河,因为有祖父,有后花园,有故乡的味道,萧红再回忆起来不尽是凉薄,亦有几分温暖。
二、呼兰河的温情
1)祖父的爱
萧红在祖父庇佑下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全书中最精彩、温馨的部分。《呼兰河传》虽并不是一部紧扣心弦的作品,它就像一部田园生活的散文诗。走进萧红与祖父的后花园,方可读懂萧红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愚昧生活的反思。
祖父,张维祯。萧红通过一些小事的记述勾勒出他的形象,慈祥、幽默、学识渊博。祖父对萧红的疼爱之情溢于言表,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言语中都体现出了对作者的爱。
祖父在后花园劳动时,萧红照着模仿。〔〕“祖父戴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那满头红彤彤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了什么也没说就大笑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后花园的精彩画面,是寒冷荒凉的呼兰河里难得的温情,它温暖了读者的心,也温暖了萧红的整个人生。
祖父爱萧红,还会烧烤鸭给她吃。书中有一段,祖父把掉井里的鸭子,用黄泥包好,烧上给萧红吃。〔4〕“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就几句朴实的话,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祖父对“我”的疼爱,刻画了祖孙互动的温馨画面。
后花园封住的日子,好在发现了储藏间。萧红在储藏间翻箱倒柜到希奇玩意,就追着祖父问东问西。萧红翻出旧灯笼,祖父给她擦干净,点上个洋蜡烛,随其打着满屋跑直到打碎;萧红不知道什么是帖子,祖父就刷上示范给她看。
祖母过世后,萧红心疼祖父,怕他孤单,吵着搬去祖父的屋里住。那时开始,祖父教萧红识字读书。祖父就是她的启蒙老师,无意间为后期萧红在文学上的发展播下了种子。
对萧红来说,祖父是她生命里的一盏灯,教她识字读诗。给予她温暖,给予她力量,给予她爱和真善的信念。给予她大胆追求自我的勇气。
2)小城里朴实的人
呼兰河的人一面受封建腐朽思想的浸润,愚昧,无知,冷漠,但另一面也有着所有中国人民的纯朴,有爱,这点好歹给呼兰河小城涂上些许暖色调。
比如卖馒头的老头,冰雪天脚底打滑跌倒,馒头滚落一地。老人看着吃了他馒头的人不但没有责怪,还开玩笑说她的馒头是被大地吞了。路人听了这个玩笑都笑了,老人积极豁达的心态很有风度,也有温度。妥妥的中国善良老百姓形象,善良大气。
另外在观火烧云那篇,描绘了祖孙间温馨动人的亲情画面。〔〕“祖母的手里,拿着白马鬃的蝇甩子,就用蝇甩子驱逐蚊虫。祖母还不知道这孩子已经睡了,还以为他在那玩着呢!‘下去玩会吧!把奶奶的腿压麻了。’用手一推,这孩子已经睡得摇摇晃晃的了”。这么幸福有爱的画面,像极了祖父与萧红的味道,只是主角不是祖母而已。
呼兰河,生活在这小城里的人们每年有野台子戏看。这是重头戏,连出嫁了的姑娘都必回娘家。三姨二姑也都聚在一起。〔〕“每家如此,杀鸡买酒,笑语迎门,彼此谈着家常,说着趣事,每夜必到三更,灯油不知浪费了多少。某村某村婆婆虐待媳妇;哪家哪家的公公喝了酒就要酒疯;又是谁家的姑娘出嫁了刚过一年就生了对双生;又是谁的儿子十三岁就定了一家十八岁的姑娘做妻子。烛火灯光之下,一谈谈个半夜,真是非常的温暖而亲切”。显然,野台子戏重的是戏本身,重要的是相聚。
杀鸡买酒,拉着家常,这就是家的味道,浓浓的乡情,朴素的中国式相处。简单,有爱。萧红一生飘泊,一生追逐安稳却不得。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写下这段温暖的文字,想必呼兰河到底是她的故乡,那里留有特别的温柔。
《呼兰河传》里冯歪嘴子这一卑微的小人物,也有着他光辉的一面。作为父亲,他对儿子的爱是深厚的,有力量的。冯歪嘴子的命运是悲苦的,他的女人给他生下两个儿子不久就死了,但冯歪嘴子没有上吊,没有自刎,还是好好地活着。
书里有提到冯歪嘴子外出做事在东家吃饭时,或者东邻西舍办红白喜事,自己省下肉丸子、红烧肉,等席散了之后,用毛巾包着带回去给儿子吃。为了儿子,他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这就是炙热的父爱。
在《呼兰河传》里读萧红的童年,是孤独的,来自父母及祖母的爱是有限的。从她字里行间里不经意留出的温情,或许是她内心渴望的真情流露。她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的温暖。
3)热切的生命
后花园里是生机勃勃,活力四射的。这里有鲜活的生命,蜂子、蝴蝶、蜻蜓唱响了生命的赞歌。花,樱桃树、李子树、榆树宣示着植物的主权。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作者用儿童的视角写出园子里的勃勃生机,把读者带进了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花园里,花园里的一切都是有思想的,按各自喜欢的方式生活。
虫子、植物都追求自由,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活着。人,且能轻易向命运低头。冯歪嘴子的故事,它是一股热流,是生的希望。他坚强的生活着,完美辜负了看客们的猜想。他的孩子一天比一天长大了,哪怕长得实在不明显。但确实是一天天长大了,大的会饮马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这就是希望,阳光终是普照大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
《呼兰河传》在严寒里开篇,以“微微地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落幕,全书终究是伴着温情,带着希望。
正如萧红,她童年虽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始终有一束光为她而亮。给予她勇敢向前的力量。虽生命短暂,但活得热烈。
三、冰天雪地里开出一朵热烈的花
萧红,她自由吗?大概是自由的。她追逐自由,丢了安稳。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个世界上她可以舍弃一切,也不会丢掉写作,写作是她一生的执热。
1933年,她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萧红在她短促的人生旅途中,她留下了许多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