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随笔之十四丨对“建设性新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之思考 ——以《报纸

随笔之十四丨对“建设性新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之思考 ——以《报纸

作者: _孙蓉蓉_ | 来源:发表于2020-06-06 21:15 被阅读0次

    一、“建设性新闻”的提出

    “建设性新闻”这一提法并不是由学者提出的,而是新闻从业者首先提出的概念。1998年,苏珊·贝娜施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中讨论了建设性新闻的产生问题,谈到了《洛杉矶时报》和《纽约时报》在报道对策新闻方面的突出表现。从那时起,“建设性新闻”一词诞生,其后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践行了这种新闻的理念。丹麦广播公司的新闻主播杰斯伯·博乐普认为,建设性新闻提供了更有效的报道方式,新闻记者可以针对解决方案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强调未来而非过去,更倾向于促进合作而非冲突。

    目前而言,学界对建设性新闻定义的界定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特别是学界对于建设性新闻与对策新闻、公民新闻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建设性新闻来源或等同于对策新闻,因为它们都更加关注社会议题的解决方法,等同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新闻,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需求,以此证明其存在的正确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建设性新闻来源于公民新闻,在新闻中融入了民主的理念。这两种观点的实质性区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公民新闻侧重针对受众的方式,对策新闻侧重对新闻功能的理解。

    尽管这一概念的提出仅有21年的时间,但早在1925年弗林特所著的《报纸的良知》第七章《处理反社会新闻》中的《曝光作为惩罚》部分已经有所提及。在书中,弗林特举出了这样的案例:

    “有个富人杀了一个相对穷一点的人,没有目击者。富人辩护说,被杀的人试图敲诈他,并因敲诈不成怒而攻击他。大陪审团经过调查,建议以谋杀进行审判。但这个案子却应检控官的申请而被驳回了。人们发出许多批评,指责官员们明显试图通过隐瞒所谓敲诈的真相而保护被告。报纸收到的读者来信表明,大家普遍认为是富人的钱财起了作用,使他免受更严厉的检控。有一家都市报纸指派了一名记者专门研究这个案子。在研究了大陪审团的备忘录和其他证据后,这位记者确信此前的法庭审理是场闹剧。他发现非常多的人不相信涉嫌官员,并认为钱可以在那个州买到任何东西,于是他向他的报纸作了汇报。这家报纸于是开展工作,要求重审此案。报纸进行了大量有关报道,还上诉到了州长那里。经过几周的努力,州长向总检察官过问了此事,最后终于导致案件重审。”

    其后,作者对这一案例作出点评:报纸处理这个案子的角度是,所有刊登出来的有关新闻和意见都应该是建设性的。那些质疑主动新闻事业的正当性的人当然会说,这家报纸这样做是越俎代庖。这种观点视野太狭小,限制了报纸的功能。由此可见,弗林特认为报纸的功能不是仅仅局限于报道事实,而是也可以通过记者和报社的努力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由此对社会秩序产生正面的效果。然而从相反的方向来说,媒体致力于用自己的力量对部分案件提出异议,并推动其重新审理,的确超出了媒体的职能范围,用舆论的力量影响部分决策违背了新闻的客观原则。那么此类“建设性新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如何呢?

    二、建设性新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前的新闻行业中都是一条准绳,这要求记者以“非人格化”的方式进行报道,从而能够尽可能真实地描述现实。新闻实践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越来越规范。在批评者看来,建设性新闻的理念有悖于客观性法则,有在报道中掺杂了记者或媒体情绪和价值取向的风险,从而使建设性新闻成为“偏见性报道”的“保护伞”。

    但是,客观性原则最早是为了纠正19世纪初充斥偏见、攻击和虚假信息的“党派新闻”,力求为公众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为公共利益而非特定群体的私利服务而逐渐确立起来的。那一时期确立的客观性原则目的在于追求进步主义的价值观,这与建设性新闻纠正“后真相”时代新闻业的积弊、重塑进步主义价值观的愿景并行不悖。

    再者,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之一,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工具,运用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等形式,对不合乎法纪、道德的社会行为特别是公共权力运作中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报道、批评和揭露的行为。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所追求的就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建设性的新闻舆论监督能够监测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社会环境,不断地反映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各类社会信息,以高度的敏感性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引起社会的警觉;能够对各种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不留情面的揭露与批评,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滥用权力者及其权力行为形成社会舆论压力,使有关部门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能够对社会意见、社会心态进行疏导,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既能使公众的不满情绪得以宣泄,又能抑制某些激化矛盾的因素,从而能够很好地维护社会的有序运行。

    处理好客观性和建设性的关系对于建设性新闻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建设性新闻需要力求在报道中保持真实准确,不为了倡导或者推动某种价值的形成而扭曲事实,做到“对细节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在面对客观事实的背景下解决“现在如何”的问题时,建设性新闻要求记者以社会共识和公共利益为导向,为公共议题的解决寻找有效的出路,同时为社会进步和公共美德的形成提供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正能量叙事。建设性新闻并不排斥关注负面信息和社会问题,但它所追求的是以理性的姿态和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尽可能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和分析框架。

    三、我国的建设性新闻实践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党委机关报,在报业的各项实践中走在前列。虽然建设性新闻目前仍旧概念模糊,但本文将其定位为在报道中以媒体口吻或专家口吻提出建设性意见,或者通过对相关部门的舆论“施压”推动其对某些事件进行回应或提出对策。

    在《人民日报》的客户端中可以发现有“人民日报三问xxx”为题的新闻,其内容多为解读政策或对部分事件存在的问题代表读者发问,以此来推动相关部门重视民众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解决。

    例如《人民日报三问猪价:价格为何涨?供应稳不稳?产能咋恢复?(节选)》2019.9.9

    供给偏紧,猪价上涨,老百姓碗里的肉还能有保障吗?

    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短期看,当前部分屠宰企业冻猪肉库存量较高,进口鲜冷冻猪肉快速增长,再加上中央和地方储备调节能力增强,有利于促进中秋、国庆期间猪肉市场均衡供应,节日期间消费者不必担心买不到肉。

    从长远看,为了保障猪肉长期稳定供给,今年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稳市场。一方面加强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目前大部分省份的疫区已全部按规定解除封锁,生猪生产和运销秩序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加快恢复生猪养殖主体的积极性,加快生猪产能恢复。政策“组合拳”集中发力,猪肉市场总体稳定,市场肉类供应有保障……

    市场供应稳不稳?

    增加进口、发展替代品、发放临时补贴,既让市场供得上,也让百姓吃得起

    从生猪补栏、出栏到形成供给需要一段时间,有人担忧,短期内如何保障市场稳定?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辛国昌介绍,补齐市场供需缺口,确实不会一蹴而就。但从肉类总体供应看,考虑到进口增加、替代品生产发展较快等因素,老百姓碗里不会缺肉……

    产能咋恢复?

    多措并举增信心,化解“不敢养”。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快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发放,尽快将补助资金兑现到养殖场(户)。四川省实行生猪生产红线制度,在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上对养殖主体给予充分考虑。江西省全面启动生猪复产增养行动计划,增加生猪存栏规模。

    在恢复产能的同时,决不能忽视非洲猪瘟防控。辛国昌介绍,继续加强各环节风险管控,坚持监测排查和日报告制度,20个部门已经建立起完善的联防联控机制。

    提供用地保障,解决“没地养”。自然资源部印发通知,在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合理安排生猪养殖用地空间,允许生猪养殖用地使用一般耕地,作为养殖用途不需耕地占补平衡。

    真金白银支持,破解“没钱养”。中央财政决定进一步采取措施,完善种猪场、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加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力度,暂时提高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

    人民日报记者虽未直接对猪肉价格上涨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但通过对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处长的采访,探问到了老百姓最关心的猪肉价格问题,同时,在产能恢复部分,这篇新闻实际上综合各项政策和多方采访,对产能恢复呈现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可以看出较为完整的对策方式,可以被称作建设性新闻。

    四、反思与启示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媒介单纯报道客观事实已不能从行业中脱颖而出。因此,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给冷冰冰的事实以温度,给老百姓关心的现象以回应,给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建议,这样的新闻应该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更容易吸引受众,并且“铁肩担道义”本就是新闻人的使命。

    事实上,记者看似只报道客观的新闻事件,但却无法摆脱对新闻事件的影响,因为舆论是一种强烈的反作用力。记者要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不是一味吹捧或者回避问题,也不是挖苦嘲弄或灰心失望。面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记者要发挥自身的建设性,让多种观点碰撞,增加文章的厚度,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框架或启发。

    建设性新闻需要媒体更好地发挥“把关人”的作用,将“建设性新闻”与“带有偏见的新闻”区分开来;记者在写作之时更要时刻保持客观性原则,在这条准绳的规范下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新时代的媒体要勇于探索,做出新的尝试,对建设性新闻的践行和推广将是打造更贴合时代的新闻业的全新契机。各大媒体如果将切实关注民生问题、促进社会整体利益作为目标,将新闻机构的建设性视为同捍卫新闻自由一样重要的规范,定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服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随笔之十四丨对“建设性新闻”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之思考 ——以《报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ev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