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是我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在家才在网上搜罗到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是一本认心、认人的书,看完会有许多感触。
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福建沿海小镇,这本书大多讲的就是作者在这个小镇上经历的事,(我也在福建待了好几年,有种莫名的亲切。虽然不是同一个小镇,但我认为可以忽略不计啦( •̀ ω •́ )y)。实不相瞒,我也是一个从小镇出来的文艺青年(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所以这本书中的很多情绪,本青年产生过许多共鸣。但是相比作者的童年生活,我还是生在福中不知福了。
作者在书中写到了他阿太(外婆的母亲),残疾的父亲,坚韧的母亲,关于他童年的回忆和一些朋友,母亲对即将要搬迁的房子重新修建的执着,瘫痪的父亲对于行走的渴望。刚开始我会不太理解,为什么母亲执着于搬迁的房子的重新修建,为什么父亲把自己搞得那么狼狈也不接受自己已经瘫痪的事实。我想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是反对母亲对房子的重新修建还是像作者一样理解母亲的想法。或者能不能接受父亲的瘫痪,当起稚嫩的“一家之主”。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也得不到这个答案。
作者非常的平静,像是一个旁观者叙述这些往事。这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就像文中的阿太,她在厨房把手指切断了,也只是哎呀一声说没事手指切断看了就像切的不是她的手指一样。或许阿太说的挺对的,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我们都是戴着皮囊的灵魂,这副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个家庭所经历的家庭和苦难,母亲在绝望时买老鼠药想要自杀,父亲瘫痪后固执的以为锻炼可以恢复健康的身体而一次次的折腾受伤,作者都是冷静的叙述,也许经历的多了,也就没那么害怕了。
书中还多次提到神灵,记得小时候逢年过节我也会跟着奶奶去庙里祈祷,觉得很稀奇,没有神的概念,后来长大了他们都说这是一种封建迷信,但我还是经常在心里默默祈祷,再后来,老师说因为经历的很多事情我们没办法改变,只能祈求神明能听到,帮助我们渡过这些难捱的时期。神明是否存在并不重要,心中是否有信仰才更重要,这也是给我们的一点微弱希望,支撑着我们渡过一个个的难关。
后面还有几个故事也精彩,比如,我们终究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好好生活,怎么享受生活?是不是引人深思?再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尾: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也希望大家可以“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