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妈·共读琐思】由“叠加性思维”和“缺失性比较”展开的大框架

【熊妈·共读琐思】由“叠加性思维”和“缺失性比较”展开的大框架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22-01-13 10:27 被阅读0次

2022-01-1308:13:10,开始今天的语写。

我发现每天在共读当中跟大家去整理我的思路确实比自己用语音写作的方式来整理效果更好,因为有人反馈吗?或者是因为你知道有听众,所以对自己要求不一样吗?我想到那天曹老师再进行哲学对话的提问时,问到的那个为什么要更简洁的例子,当你被要求更解决的时候,你背后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换句话讲有两种情况,一个是表达更简洁清晰明了,另外一个是表达冗长混乱,杂乱无章,这两种情况下的背后思维,哪一个你能判断它是更清晰的呢?显然是第1种啊。

因为我们只能看到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只从他的表达内容文字以及信息整洁度上能够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但是如果要调整思维的话就没有抓手,因为思维它本身是一个不可见的东西,因此我们在调整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去用一种显性的东西来呈现它,这种东西就是你表达出来的语言。

反过来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能够通过一个人表达简洁清晰判断他的思路是更清晰更条理的,那么如果我们想要的思维更加清晰理性条理想明白,也可以通过反作用于表达的简洁明了来实现。

也就是说你的表达如何不仅会反映你的思维状态,也会因为你在表达的时候被要求更简洁清晰而作用于思维状况,他们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

所以这就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现实的状况,而且能够反作用于现实有了前提条件,这是为啥在哲学对话中,曹老师总是要求大家简洁的去表述的原因。

我对于此的感觉是什么呢?对,我能够判断出来别人的回答简洁与否,信息与否我能不能听明白,但是我还没有上升到用这种方式要求对方促进思考的地步,但是总结到那些落脚点,全部都是在推进思考力这个方向,就能发现一脉相承的痕迹。

一定要做选择,从1和2里面选一个是为了推动你思考,我允许你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可以不思考。如果你坚持说我就是要选第3个,因为这也可以思考,那么只能说你思考的还不够深入,因为第3个答案并不是你在现场想出来的,它通常是你原本就有的。为什么你原来会选择第3种答案,就是因为在1和2之间做选择,你不愿意去做这个思考,所以才找出了第3种答案来存放自己不想思考但又必须要给一个答案的愿望。

如果说以前你就是从1和2里面选不出来才转向3的,那么现在我就是要逼你在1和2里面选一个,此时你的思考就跟原来不一样了。如果说我选3也有自己的思考,可能是在自己原来的那个方向上继续精进的,那么1和2之间选一个的思考就会强迫你转另外一个方向性去发现不同的内容。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带一点强制性的推动作用,所以我们才能够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事情表象现象当中,找到对于我真正有价值的那一个。

一开始他一定不舒服的,像我们说成长是要突破舒适圈的,你在舒适圈里呆着是舒服,但是一定不会有成长。现在你要出去了,目的是为了实现成长,而且在实现成长的这个目的出现之时,你就已经可以预料到他不会舒服了。所以不舒服的时候就要自己忍一下,不能又退回去了,因为舒服和成长本来就是相互矛盾不可兼得的。

就像刻意练习一样,刚才因为魏红在群里提到的天赋是背锅的,我就想起了2018年自己为天才假象这本书写的实录,标题就叫做显性贫困是不能让天分为你背锅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在做大量的事情重复的时候,自己以为很努力了,其实是一种假努力或者说是一种无效的努力。

我们在做这些努力的时候,很愿意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你战略上的懒惰,好像我已经练了这么多了,你怎么还能要求我还能指责我?其实还真是因为你练了这么多,所以才会要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你时间都已经花在这儿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收获,难道你不会觉得非常不值得的吗?

那些真正愿意去推你一把的人,他是关心你的,还是跟你有关联的。否则你待在你的舒适区里,人家随便说两句话顺着你,让你感觉好,那不是挺简单的事情吗?也不会引起你跟他的冲突对立,不会引发矛盾,谁也没有被别人给了点工资要故意去激怒你啊,犯不着做这样的事儿。

所以除了彼此之间真的有仇,或者本来就有些情绪化东西 在前面这种情况以外,当有人对自己提出不同的意见时,更应该考虑的方向不是他看我不顺眼,而是他是不是真的看到了什么,在我这个位置已经习以为常不大注意的到的,但是真正是问题点的地方。

这个话题的讨论来自于昨天晚上Mandy发的日记,他在日记中提到了我送他那枚书签,他会说我是一个对生活不太留心的人,所以就会错过很多的美好,在这个表达里面或多或少的带着一点对过去的否定。

当时我就回应他说我们可以选择另外一个角度,不要去否定以前的东西,而是把它当做现在可以继续进展的一个台阶,促进现在我做的更好,这样一来自己是可以行为上有更多收获,情绪上也更舒服的。

但是早晨在我再次借由这个例子来表达缺失性比较和累积化思维的时候,Mandy跟我讲,他其实觉得还是跟我之间有一些差别,就是它并不完全认同我的这种推断。

怎么说呢,我其实也很难清晰的去界定我究竟是因为他不赞同我表达的观点,所以想要去讲清楚这个事情,还是因为真的觉得讲清楚这个事情对彼此都有帮助,所以才这么执着的我自己,希望是后者。

真的,因为从2018年跟孟钢学习一步一步的去探索自己的内心 、向内去看到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我会对Mandy现在的状态这么敏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条路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所以我看到他在那里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要推他一把,因为我知道前面有个广阔的天地,可是有可能却忽略了,在他这个位置也觉得挺好,被人推未必见得舒服。

在这里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点,就是你要推他,因为你相信前面是对他更好的,但也有可能你这个推会引起他的反感对抗,所有这一切都在于自己表达方式的不同,其实你看童书妈妈给孩子们的作文进行反馈的时候,选中的就是这个角度。

你怎么说他才会觉得是自己主动愿意向着更前进的方向去走,而不是被你推着,如果不走的话就各种批评又都来了,产生了内心的压力?

我们这一代人大量的都是在这种压力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因为独生子女家里面的大多数条件都倾注在我们一个人身上,所以父母是承担不起一旦教育失败所要付出的那个成本的,所以他们想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绝大多数时候是更顺手更简单比较粗放式的办法,来促进我们好好学习的。

她们用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会有这样那样这样那样的不好的情况出现,要不然是带你去看路上扫大街的,要不然是带你去看大桥底下睡桥洞的,或者直接用各种行为,比如说你没考好就不给你好脸色,你没考好就会被剥夺一些奖励或者平时的特权,这些做法在生活中太常见了。我们的父母那一辈把他是做理所当然,而我们因为一直在其中成长起来,也从来没有考虑过他是不是真的合理性上有问题,甚至根本就考虑不到,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更好的替代品。

他们有用,这一点我永远不会否认,可是他们在有用的同时我们付出了很多代价?一个很明显的影响,就是到了今天我们在看到很多事情的时候,觉得从内心里认为自己不配得,所以我们就会把自己限制在必须要逃离某种给自己压力的东西,用这种恐惧来推进自己向前的惯性里,没有办法抬眼去看见那个前面更好的吸引我的未来。

真的,人人都在说我想要的力量,可是我想要真的那么容易看到吗?并不容易的。不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有问题,而是因为太短视,你总是盯着脚下的这些坑坑洼洼。你很担忧,如果我不迈开大步把他们跳过去,可能就会面临很糟糕的结局,我们也不知道那个深渊究竟是真的还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从来就没有过真实的念头敢去看一看他,只是觉得那有一个特别大的坑洞,我很害怕我不想去面对。

可是你不去面对就等于他不存在了吗?你在脑海里面一直在想着他,一直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恐怖的地方,就像在全脑教养法中,作者丹尼尔西格尔博士建议我们一定要让孩子把他那种恐惧的东西给画出来,用言语去把它表达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是因为他之所以让人感觉到恐怖,就是不知道到底是长什么样子,如果你真的能把它固定下来,会发现即使恐怖成这个样子,不也就如此吗?

所以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是要连用的,是要有一种清晰的局面帮助自己看见的,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左脑太过强大,我们会对现实的场景做各种各样的推测,就唯一唯独忽略了借用右脑畅想未来,可能沉浸其中的美好感受。

在这一刻,我再一次觉得自己通透的明白了当年上系统排列理论课的时候,老师给我的判断。他告诉我说,你看你自己也说了,那个老师当年这样对你是为了保护你。对呀,我说了这么多年的话,这个话一直是从我嘴里说出来的,但是我从来没有认真的去想过他,当年那个老师拉着我不让我出幼儿园的门,他只是为了保护我不受伤害,当然这是他的责任所在,他应该要这么做,但是本质上依然是要保证我的安全。

可是我说了那么多年,就从来没有把他真正的点到过心里,直到那一次老师一直告诉我说他是为了保护你,我才想到了这一层真正的含义。在这层含义里我看见了自己故意的忽略,因为我太着重强调那种对抗的感受,太去想要强调,想要向所有人证明当时他对我做的太过分了,所以才会有意无意地主动去掩饰,甚至抹煞当年老师想要保护我的那种善意。

如果看不到善意,我就会给自己很多的理由,觉得我有理由去恨,有理由去不舒服,有理由去做那些极端的行为。但是如果人家的出发点是善意的,我所有的这一切都立不住脚了。

其实即使我承认他是善意的,也可以允许自己在这种善意中感觉到受伤,这不是我臆想出来的,而是一种客观现实。即使是善意的,他也原本可以参与用更加温和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达,我一直在强调的想是这一点,可是事实上我没把它说出来,所以就变成了一种另外一个极端上的强调。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缺失性比较。在这种缺失里,我们只会强调自己受到的伤害,却从来没有想过我也是有责任的。就像我们把对方放在一个童话里面极端的坏人角色上,就从来不去考虑真实生活中,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善良出发点,好像把他打造成一个没有任何善意的大恶人,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解脱我们心里的那种耿耿于怀。但这其实又何尝不是在逃避在这个过程里我也有做的不到位的地方这种责任呢。

和缺失性比较相互对立的是叠加式思维。

什么叫叠加,就是现在已经发生的这个基础,它是我所有说话的前提条件,我一边是在利用这个前提条件的。这一点对我有好处,但另外一边又好像要故意去忽略他,甚至把他打压到一个我非常看不起的地步,一边要用人家一边还要说人家坏话那种感觉。

其实承认他看见他主动去接纳他,对于现在是更有帮助的,你不用去非常细致的一点一点辨析,我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的是哪一面,因为当你在辨析的时候,其实还是本着我想推开不接纳的这个目的,这个时候允许右脑出来帮助自己,让他能够在更直觉的判断下做出那个决定,因为你最后要选择的是一个行为和动作,它不能被精准的按百分比来区分。

如果我可以要求自己去接受那种前提条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已经不存在了,我不用再去纠结那个前提里有哪一部分是对我有好处的,哪一部分对我造成了影响,通常这种耿耿于怀都是因为我们跟自己过不去,我们还是沉在自己当时受的那个委屈里不肯出来。

其实委屈是感受,他需要我们自己去照顾,跟别人无关,并不是人家做了什么,我就有理由这样去想的。因为别人的同一个行为,可能面对不同的人接受的时候就效果不一样啊,又有可能一个人的委屈可能是来自不同的方向的,如果你看每一个人他们的动作,你总能想出一点让自己委屈的方式,那委屈就是你内在需要。

这种需要其实不可怕,你可以去接受他,问题在于你得看见得承认,不能一边利用着他的好,一边又否认他的存在,这就是一种与叠加性思维相反的缺失性比较的做法了。

对这一点的论述,最后落脚点放在了我们要更主动的去打开,要看到有好处和有效果之间,哪一个真正是自己需要的东西。周蕾那个总结做得真好,他说有好处其实是在舒适圈的,就是你舒服嘛。这个当下的好处是短视的,是即时的,也是不长远的。而真正的有帮助是立足于更长远的好处,如果你能够看见那个好处对自己的价值,当然也就不会介意在此刻当下多做一点努力了。

如果我们没有想过长远的好处,也就是看不见自己此刻最需要的是啥,就本能的要拒绝拒绝付出任何成本。

剑飞老师在说到金钱规划的时候曾经讲过这个例子,我们出去旅行都是要安排回程的,那么在挣钱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花钱呢?我觉得如果按照我浅显的理解,这可能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证实吧,或者我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可以说服自己。

不要小心翼翼的想着,自己一点成本都不要给不想付出,因为那样的话只会限制你的思路。

我想起上次去玩财富流游戏的时候,我坚决不想从银行贷款,就是觉得背负上那么大的贷款压力真的好大,我希望自己能够小富即安,不管能不能赚,至少我现在先不要赔。

其实这种思路就是没办法赚大钱的,在一个游戏里面会体现的特别特别的真实,因为你会有机会去看见那个真正对你有帮助的,长远就是出圈嘛,就是马上开始有各种各样的大机会,所以出圈就变成了当下唯一的目的,不管你是借钱也好负债也好,总之只要能够出圈都应该不遗余力的去做,哪怕你此刻身上的负债已经很多很多,但是只要能够实现出圈的效果,你就可以10倍百倍的把它赚回来,很快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里边呈现的是一种什么状态呢?我刚才在脑海里面好像清楚了,又好像有一点点小纠结。就是站在穷人的角度,你所想的这些一切的办法其实都太小儿科了,你觉得负债是很大的事,原因就在于你觉得还不起。但是实际上一旦你有了钱,还这一点根本就不是问题,可是这些在穷人的角度是根本看不到的。

所以才会有一本书说,有钱人想的跟你不一样。他就是要推动我们,其实现在没有钱也要像有钱人家那样去思维。因为你只有拥有那样的思维才能够在那个层级上调用自己的资源,也不一定是自己的资源,你可能会去调用别人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事情。

从这个角度上讲好像是好很多哈,但我们突破的这个过程就非常受限制,你看今天早晨我跟Mandy的对话就是这种突破的一个小侧面体现。

我在讲一件事的时候,他想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本质上表达的还是不认可。我在跟别人讲话之后也有这种感觉,虽然这两年,不应该说是这半年左右吧,稍微好一些了,我能够先停住,自己想要辩驳的时候先在脑海中喊停,要求自己别着急,先把别人的话先听完。

为什么要先听完?因为你现在想要辩驳的那个,是因为你的信息摄入跟别人想给出的还不一致,你还只听了一半的时候就得出的那个辩驳的结论,很可能并不适宜人家整体的框架。

所以先忍一忍,其实一开始情绪上会有涌动,这是我们自己需要内在处理的功课。让人家把所有的事情说完,你至少要站在一个全局的角度清楚的了解了对方到底说的是啥,你再开始做自己的打算,是接受还是辩驳,最后做一个选择,那样的话至少不后悔。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混杂着来的,我还没说完的时候Mandy已经开始解释。而我呢,转过来在另外一个角度上不是也一样嘛?只要那里对我有一点点看起来不认同的地方,我就忍不住想要去给他说更多说清楚,所以两个人的陈述其实是相互交杂在一起的。

这种状态更可能的状况就是两个人都说不清楚,最后大家听起来就朦朦胧胧。看起来在交流,但其实是两条线纠缠在一起,没有彼此的帮助和促进的那部分效果。

感谢Mandy,今天是他先退了一步。又要感谢我,因为我无意之间说出来那句不要总是动用理性去逐条思虑的分享,而是用感觉去整体的评判,也许在这个方向上我这样做会更好。但不是为了什么,不是说的清楚的那种更好,只是一种直觉,相信这样做对于当下的我来说更适宜而已。

打动Mandy的那句话是,不要总是动用理智。这个或许才是我最深刻的感受,所以才能触动到他。因为这就是我自己看到的,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最大的那个坑,我在里面待了很久也是最难出来的。

想起2018年左右的那个状态,别人说什么我都是有抽离的样子,好像说的跟我无关,给人的感觉就是冷静,甚至是冷漠,再进一步还是冷酷,就不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自己都觉得很奇怪。

其实极端的理智和冷静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这是一种误读。真正的理智就像曹老师那样,在讲自己的每一句话时都清楚的明白目的在哪里。而我当时的样子像是隔绝了一个玻璃罩,因为害怕受伤,所以把所有的东西都挡在外面,干脆不接受不受影响,这样一来我就不会因为自己不熟悉的东西感到担忧。

但是玻璃罩子除了隔绝了一切害虫的可能性,它还隔绝了有益的空气和滋养,还有那些传粉的昆虫,所以玻璃罩子里的花长不到很好。大自然的环境固然有一些会不太好的受到影响的地方,但是它提供的养分也是我们的成长必不可缺的。

有的时候左脑就是这样一个罩子,而且他有自己的发展系统,他觉得自己特别强大,因为强大想要保护所有的人,右脑就被他像小鸡一样护在身后,可是被护在身后的小鸡,固然风险是降低了,但是也没有了成长的可能。

时间一长这种不平衡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左脑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不肯把主动权交出去,这个接力棒原本是要递给对方,让大家均衡的去成长的,但是他不愿意,他一直不停的拿着这个棒子,还告诉对方说我是对你好。即使对方发出抗争,说即使你为我好我也要成长啊,他依然不听不信。

所以到最后我们会看到一种状态,两个人争执非常明显,那个永远期待着接棒又拿不到棒子的孩子,使劲的在喊,我不要你为我好。

说到这里自己都觉得有点害怕,这不就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真实的状态吗?作为家长我们当然不想孩子受伤,所以就以一切的力量想要去保护他,可是却剥夺了他真正成长的机会和权利。对,他成长是一种权利,因为我们不可能养他一辈子,我们一定会先他而去,如果你没有给他留下自己能够熟练运用的技能,其实长远来看就是害了他。

我们的古人特别早就洞悉了这一点,他们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什么样的叫计深远呢?要看到你不在了以后,他面临的环境这才足够深远。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凭直觉做选择,就像左脑一样。他觉得我在做的一切是为了保护右脑,但其实却不知道拉大了他们彼此之间的不均衡。有的时候弱小不是问题,不均衡是更严重的问题。

当然不可回避的是,在保护对方的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着权力带来的那种快感。因为我能够决定一切,有一种生杀与夺的骄傲。为什么人人都喜欢权利,是因为权利带给我们的那种感觉让人着迷。所以一开始或许我们真的是为了某个人好才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其实到后来你真的很难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一点私心。

因为有了私心,所以你在做事的时候就会不可避免地跑偏,更可怕的是一边跑偏一边还觉得我这么做就是为你好的。因为我们完全没有觉察到那份私心,就在享受着它带来的好处。

这个过程挺可怕的,人的膨胀堕落就是这样的过程压抑开始。我们或许真的没有想过,还会有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会有一个发自内心的希望别人变得更好的期望,我们把它叫做动机。但是这个动机如果不加限制,它有所膨胀,总有一天会变成影响我们、让我们的效果打折,甚至完全走向反方向的危险。

因为这种危险我们不能接受一边倒的可能,即使一边倒真的也会有提升效率的情况,就像和善而坚定的四象限里,那个强权的养育环境一样。强权有没有好处?当然有,它会显得特别高效,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不需要那么长时间去决策,甚至在有些情况下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好处,就心安理得的把他接纳并且当做最终的选择,这个过程也是从舒适圈集中去突破。你知道它的好处会带来哪些风险,所以有必要的时候要让渡出一些好处去处理。

可是这个过程就不容易啊,要到手的好处再拱手相让,这是很挑战自己内心的选择做法。要想要和善而坚定的环境,每个人都要付出努力,绝不仅仅是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调整自己,孩子也要对应的做些调整,他们一开始都是倾向于我什么都不付出只收获的,但我们知道这不可能,所以才要做妥协。

你妥协的时候让渡注册是一部分权利,但同时也在享受着好处,有时候这个好处是短期的,有的时候要从很长远去看,每一次当你愿意做某种选择的时候,一定因为你看到了其中有利的地方。

所以每个人都不是那么的如自己所想的无辜,你在整个过程中会有不自觉的觉察,不自觉的抉择,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做缺失性比较,但其实如果我们可以主动有意识的去叠加,事情会变得更加简单。

所谓叠加,就是现在我拥有的一切都给自己带来了某种好处,他提供给我现有的基础,让我是一个看起来并不如自己所想一无是处的人。再糟糕的事情也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就是从这样一个出发点去看待问题的。

而且当我们允许和接纳自己,在过程中有收获有好处,通常就会产生这部分的积累,这是最应该被关注力集中去看待并且累积下来的部分。

当我们拼命的辩解,跟别人争,这一部分原本最应该得到的好处就拿不到了。不是因为他们自然而然不存在,而是因为你精力有限。

我们每个人就像拿着一个筐去山上采蘑菇的小兔子,最应该采的那个蘑菇不是不存在,你可以去摘它可以去看你,但你能把它拿得回来,前提条件是你的筐里还有位置啊。

当我们把自己的筐子都填满了,已经没办法再拿多一点点的东西,就算那里还有一大片森林,还有一大片等待收获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跟我们争抢,我们也是拿不到的。

这两天上课也有人提到空杯心态,他让我想到自己在上初阶的时候内心的那种预设。

还好,还好,我不执着呀,如果我再执着一点,很可能现在就不会是这样一个情形吗?

因为不执着,所以不介意在别人说某个东西好的时候,就非要拿自己已经有的出来比一比。因为不执着,所以在看见更好的东西的时候,就不介意把我的筐先腾一腾,把当前自己认为更好的这个方向改一改。因为不执着,所以就不会那么贪婪,觉得我可以拥有所有,你得知道取舍。因为不执着,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锤炼了自己的接受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耐受,对别人更加nice。

其实所有的这些我是此刻一边梳理一边想清楚的。在刚才讲述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是从共读的基础上生发出来,而早上共读时要说的那些呢,又是以昨天晚上回复Mandy的信息为基础想到的,这都是1层1层的叠加。

最开始昨天晚上回应Mandy的消息时,我并没觉得自己能够挖到这么深,想明白我自己心里真正在意的是啥。可是当时那样说的时候,我可能敏锐的觉察到这里有一些东西是会帮助到我帮助到他的,所以我才会在那个地方义无反顾的去表达了。

要不然的话我就直接说,哎呀,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啊,这太好了,你有这种觉察特别棒,直接说这样的话就好了,也不会引起Mandy跟我不同点的那种争执。

是的,今天早晨我们俩其实是有争执的,因为关注点不一样嘛,每个人都想把自己表达清楚。这个问题不仅仅是Mandy的,更是我的,因为我带领了这个场域,我选择的方向就是这样呈现的,责任在我。

但是这个过程最后还是实现了双赢,这个拿到最后的好处优势,其实也在我。就是因为我愿意用叠加的思维去想,而不是缺失性比较,我不是说Monday那种选择就是缺失性比较,我其实平时也会有好多。

只不过在整个这样的过程里是有倾向性的,而且这种倾向性在一个阶段是相对固定的。也就是,当我想明白了这件事情,不仅今天这件事情可以想明白,而且以后还会出现的其他事情,也会促进我在这个地方更加开放,所以深深的去挖一件事,从一个问题上把它打透了以后,省的力气还是很多很值得的。

我特别赞同,学一件事情,一道题目,一个行为,给他分析到无处可逃,所有的可能性全部洞察出来。就像曹老师在前天的时候结营,在哲学对话那个环节,给小伙伴们就一个人的某个问题,不停的追问。有人可能觉得曹老师在跟他追问的时候,我其实丧失了跟他对话的机会,但是你从中的学习不会因此丧失啊。

认真的去听别人的示范,我们就可以从人家的经历里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就好像我们没有自己去经历这件事,但也可以从中得到学习。你可以不承受他遇到的那些痛楚,但同样拿到相当的成长,这难道不是更高效甚至更值得庆幸的事情吗?

这也让我知道,在面对一些以前的事情是可以不用那么执着的非要把自己当做中心。对于我这样一个老鹰型的人来说,很可能控制的力量在大多数情况下我还没有觉察的时候就会爆发出来,所以我得时刻有意的提醒自己,在这里你要选择变通,不能完全就有那种自己的状态顺着走下去,不做任何主观意义上的更新。

我觉得共读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这个主观更新的试验场。因为这个环境足够安全嘛,因为小伙伴们非常的开放接纳和包容,所以很多事你是可以直接说的,一些我想要去练习的东西也会在这里呈现出来。

因为环境安全,所以练习没有任何的风险,你就更愿意去练。在这练得更好了,拿到了好的效果去用,有一个好的结局,又会增加你的这个场域的感恩和信任。所以他就变成寄托了你情绪情感甚至是非常热爱的一个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我跟曹老师说,我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自己的共读。

因为在这个共读的场域,我想要的远远不止是跟大家一起读书,从书上获取信息的那种幸福,还有不断的看见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去练习,通过她们的支持和信任,帮助我一点一点看清自己的过程。

这里是我温馨的港湾,也是我思想的锤炼场。他有温暖的地方,因为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他们都不会介意,不会受伤,不会对我进行指责。但是同时他们对我也是审视的,有高要求,高标准的,不允许我有一丝一毫糊弄的可能性。

我对这里真的是爱到骨子里,不是因为这里舒服,这里好,不是因为这里是我的舒适区,而是因为它是一个自成长的体系。当我越来越好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场域维护的越来越好。但是如果我不在这里,小伙伴们自己身上的那种力量也会给他给予能量。所以我不想做缺失性比较,我不想说如果我不在这里了,谁谁谁不在这里了,这里还会不会以同样的状态去发展?因为没有必要,我们要用叠加性的思维去考虑。

既然我在,我的小伙伴们每一个人都在,所以现在他才是这个样子的,何必去想如果谁不在会怎样呢?我们现在有这么多的资源,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的热爱和相信注入在其中,那我们就让他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更好不好吗?

好的,好呀,特别好。所以不放弃,无论如何都不会轻易的结束共读这件事情。

就如我感谢我的小伙伴们一样,我也感激自己,我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包容的,在彼此促进的前提下才能够成就到此刻的效果,缺一不可。

承认这一点一点都不丢人,我从来不是一个独行侠,不是一个救世主,我只是非常普通的一员。是因为有周围这些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愿意接受我看起来还不那么柔和、表达技能还没那么高超的人来帮助我,同时他们自己也从中受益。我们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共生互利,又彼此寄予情感的状态。

讲到这里我已经有点背后发热,我不知道是因为快走走的运动量到了还是情感在起作用,可能双方都有吧,这又是一种叠加思考,你看。

就像左脑和右脑要相互配合一样,我们的身体是会受主观意识影响的,但是主观的意识也会指导身体做出更多的行为跟他相互吻合,所以他们原本之间就是打配合的,为啥我们的军队里面都要有一个长官加一个政委呢,就是双重促进不跑偏呀。

个人的成长或许只在自己的内部发生作用,但其实里面也是有双重系统在共同维持的,就像知觉之河一样,太往左边会陷入到刻板僵化,太往右边则变的杂乱无章,这两种都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你要走在河的正中,能够同时享受他们俩对你的辅助,让他们都成为真正有效的助力,而不是哪边会拉低你的能量状态。

当你真正走在河中央的时候,你感受到了就是他们带给你的好处。但是当你偏向某一个方向以后,可能看起来有好处,其实已经在另一个方向走偏,甚至它的害处会更多地展示出来了。所以最后如何效果呈现还在于你自己的平衡,而不在于别人给了你什么东西。

中医不是说是药三分毒吗?连毒药都可以用作治疗某种疾病,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辩证关系的呈现。理解了这个最简单的,古人已经在各种各样的渠道呈现给我们的大道至简的道理,我们才真正把一个谚语,一个道理融会贯通成自己内在的行为准则,你的行为才能更符合中庸,更符合最后好结局想要的那个标的。

2022-01-1309:02:0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妈·共读琐思】由“叠加性思维”和“缺失性比较”展开的大框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phn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