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三不可
其一,不可抱着教条求知的心态。
读书必须开阔视野,这是谁都知道的,但如果你只抱着求知的心态,书上说什么,你就记什么、信什么,时间长了,你的脑子也就成了一台机械的信息存储器。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真正高明的读书应该是:我们一方面努力学习新鲜的知识,另一方面一定要思考书上说的对不对,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可不可以有别的角度。
时刻带着脑子读书,所读的书才能成为你的一部分,才能为你从事某种工作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其二,不可“孤军奋进”。
常听人说:读书要专。比如
你写诗,就应该认真研究别人如何营造意境;
你写散文,就应该好好揣摩别人怎样表达情感和思想;
你写小说,就要花工夫学习别人如何编织情节、设计人物。
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
当一个人搞创作、做科研的基本技艺都缺乏的时候,读书选准一个方向自然是对的,但当你的创新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你更应该关注的是相邻的一些知识。比如从事文学,你在阅读文学书的同时,就要读些历史、文化、哲学、美学之类的书籍,也要对自然科学懂一点皮毛。
知识的分工是相对的,其联系却是绝对的,不注重知识的联系,阅读时不懂得触类旁通,阅读成效会大打折扣。
其三,不可过分在乎即时的“获得”。
要做到阅读的完全无功利很难,但我们要避免简单地用功利目的丈量读书行为的做法。
我们知道有些书是为“术”服务的,有些书是为“道”服务的,有些书是有益于当前的,有些书是有益于长远的。读书摆脱了即时的得失之虑,我们才能读出大境界。
读书的三种智慧
世间的书琳琅满目,有的大型购书网站存货就是两三百万种,著书之人品性、才情各各相异,说市场上流通的这些书都是有益人生的,我不信。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分辨好书与坏书。依我的理解,好书至少要达到两个标准,首先是有益世道人心,不能引诱人向邪恶的路上走;其二,必须在专业上达到较高的品位,比如文学作品要形象生动深刻,科学作品要新颖独创。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经历、教育背景、人生理想迥然有别,知识结构也不会完全一致,有的书对别人很有帮助,对你未必有什么用处;有的书对别人没多少助益,对你却是人生至宝。
因此,我们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知识缺陷在哪里,缺什么就补什么。只有具备了相对完整的学养,我们做研究、搞创作、从事实业开发,才有源源不断的内在智慧,也才有底气等到冬天背后的春天。
读书还要懂得如何吸收。
表面上看,同一本书,摆在我们面前的厚度是一样的,你的、我的、他的毫无区别,但其实在不同的人手里,它完全不同。
会读书的人,对文学艺术作品,可能越读越厚,为啥?因为他参与了形象的再创造;对科学著作,他可能越读越薄,因为他捕捉到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
不会读书的人,该读厚的,他没有足够的学识和应有的见解,结果越读越薄。应该读薄的,他没有提纲挈领的能力,没有足够的洞察,最后越读越厚(糊涂)。
不过分在乎书籍的娱乐性。
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图书必须追求好读,追求第一时间就抓住读者的目光,使读者遇见它,就像情窦初开时碰到一个容貌动人、性情相投的异性,无形中生出相亲相守之心。
然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好书条理分明、表达到位,却未必每一本都有足够的笑点,也未必每一次阅读都有充分的情感释放。这个时候,你需要一种理智去说服自己向各种有益的知识致敬,而不能过分看重单纯的感官刺激。
网友评论